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设立

海洋,这片广袤而神秘的领域,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交流、贸易和探索的重要通道。世界上许多海洋国家都设立了与航海相关的节日,如美国的航海节、日本的航海节等,以此弘扬航海文化,增强国民对海洋的重视。中国,作为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航海大国,同样需要一个专属的节日来彰显航海事业的重要地位。中国航海日的诞生,便承载着这样的使命。

中国航海日的设立,与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紧密相连。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开启了震撼世界的七下西洋之旅。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郑和船队遍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遥远,在当时的世界上无出其右。他的船队拥有200多艘船只,包括巨大的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船员总数达2万多人。这些船只不仅装备了先进的航海仪器,如罗盘、牵星板等,还具备强大的远洋航行能力。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早了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不朽传奇。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深远而重大。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同时也带回了各国的文化和特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融合。在贸易方面,郑和下西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而国外的香料、珠宝、药材等也流入中国,繁荣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更为重要的是,郑和下西洋展现了中国和平友好的外交姿态,他所到之处,秉持着“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与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标准船型复原的明代福船(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20世纪80年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国内多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 7月11日定为“航海节”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海运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0%的国际贸易货物通过海运完成,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航海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航海日”的呼声日益高涨。2005 年,恰逢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同时这一天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中国航海日的设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人们铭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促使全社会更加关注海洋、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此外,通过举办各类航海日活动,如航海知识竞赛、航海文化展览等,还可以普及航海科学知识,激发人们对航海事业的兴趣,培养更多优秀的航海人才,推动中国航海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助力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

参考来源: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