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炎值” 爆表!近期,浙江杭州持续发布高温预警,西湖景区温度计频频 “爆表”,最高气温一度飙升至 38℃,不少游客顶着烈日游玩后出现头晕乏力症状。不仅杭州,全国多地也开启了 “烤箱模式”!

在这样的极端高温下,中暑事件频发。有老人步行回家没开空调中暑,户外工作者劳作后热痉挛,还有游客爬长城时晕倒紧急送医……

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温,你知道怎么判断自己是否中暑了吗?别等身体发出 “警报” 才后悔,快跟小二一起解锁中暑自测小妙招?!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和分析

环境因素:中暑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无风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尤其是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就该注意了!

体温变化:体温升高是判断中暑的重要指标。正常体温一般在 36.3℃ - 37.2℃之间,如果体温超过 38℃,尤其是达到 39℃以上,可能是中暑的信号。在高温环境下,体温持续升高且无汗,那么很可能是重症中暑的表现!

出汗情况:人体在高温下会通过出汗来散热。如果出现大量出汗,但随后突然不出汗或汗液变得黏稠,可能是中暑的早期信号。此外,先兆中暑时通常会有大量出汗,但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无汗的情况。

皮肤状况:中暑时,皮肤可能出现潮红、灼热、干燥或湿冷等异常变化。比如,皮肤发红发热可能是身体试图散热的表现,而皮肤干燥无汗则可能是重症中暑的征兆。

精神状态:中暑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抽搐。

呼吸和心率:中暑可能导致呼吸急促、浅表或困难,以及心率加快。这些症状是由于身体代谢加快,心脏和呼吸系统负担加重所致。

其他症状:中暑还可能伴随肌肉痉挛、乏力、胸闷、心悸、眼花、耳鸣等症状。此外,部分人可能出现小便黄暗、精神失常等表现。

中暑的分类

高温会增加汗腺的工作量,大量出汗易导致人体脱水和电解质(如钠、钾等)紊乱,继而弓发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

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无力、口渴、头晕、头痛等。

轻度中暑

在先兆中暑症状基础上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并出现皮肤灼热、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重度中暑

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热痉挛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也可出现肠痉性剧痛,通常持续3分钟可缓解。

热衰竭表现为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心律失常、晕厥、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射病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体温显著增高,初期大量出汗,继而皮肤干热、无汗并伴有昏迷。

一旦发现中暑症状,该如何急救?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松开衣物,促进散热。

补充水分,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或淡盐水。同时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降温。

如果症状严重,如出现意识障碍、抽搐、体温过高(>40℃)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 并送医。

想要降低中暑风险,还可以这样做:

避免热应激:用衣服、帽子、伞等遮挡阳光,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

保持空气流通:多待在阴凉处或有冷气的场所,选择透气的衣物。

警惕急性高温:初夏和雨季后需格外注意,暴露在炎热气候后的三天要多休息。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晚至少 6 小时睡眠。失眠、宿醉、发烧和腹泻会降低身体对热应激的抵抗力,部分药物也可能增加中暑风险,用药前可咨询医生副作用。

关注高危人群:特别留意老年人、儿童、缺乏运动的肥胖者,以及来自寒冷地区、不习惯高温环境的人群。

参考文献: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

审核专家:李传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马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立搜,舟山市中医院

撰稿:林晶晶 豆包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