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废水、养殖污水、制药厂排水……这些废水中常含有残留的抗生素。以常用抗生素环丙沙星(CIP)为例,它能抑制细菌DNA复制,对污水处理中的关键微生物(如硝化菌、反硝化菌)是“致命威胁”。传统污水处理系统遇到高浓度CIP时,脱氮效率可能暴跌——但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团队发现一种“改性载体”,能让污水处理系统的抗药性提升27%,在高浓度CIP下仍保持稳定脱氮。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污水处理的“抗生素之困”:微生物被“精准打击”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是一种高效脱氮工艺,能在同一反应器内同时完成氨氮氧化(硝化)和硝酸盐还原(反硝化),节省能耗和空间。但麻烦的是,废水中的CIP会“精准打击”参与脱氮的微生物:它抑制细菌DNA复制,导致硝化菌(负责把氨氮变硝酸盐)和反硝化菌(负责把硝酸盐变氮气)活性下降,甚至死亡。实验显示,当CIP浓度超过28.77 mg/L时,传统载体填充的SND系统脱氮效率会被抑制50%(半抑制浓度IC50)。

改性载体:给微生物“穿防护衣”+“配解毒工具”

团队研发的“改性载体”,在传统高密度聚乙烯(HDPE)载体中加入了沸石等材料。这种设计有两大“抗药秘籍”:
一是“防护衣”策略:载体表面更易形成厚实的生物膜,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类似“黏液层”)更多。EPS能像“海绵”一样吸附CIP,减少其直接接触微生物;实验显示,改性载体表面的EPS量比传统载体高30%以上,吸附的CIP更多,微生物受毒性影响更小。
二是“解毒工具”升级:改性载体促进了抗药基因(如qepA、qnrB/C)的表达。qepA基因编码的“外排泵”能把进入细菌的CIP“泵”出去;qnrB/C基因编码的蛋白能与CIP的作用靶点(DNA旋转酶)结合,阻止CIP破坏DNA。实验中,改性载体系统的抗药基因拷贝数比传统载体高1-2倍,相当于给微生物“配了更强的解毒工具”。

实验验证:高浓度CIP下仍“扛得住”

短期实验中,改性载体系统的IC50达到36.54 mg/L(传统载体28.77 mg/L),抗药性提升27%。长期运行(120天,CIP浓度从0.5 μg/L逐步升至3000 μg/L)中,当CIP浓度高达3000 μg/L时:

  • 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从73.13%暴跌至48.74%;
  • 传统载体系统降至65.42%;
  • 改性载体系统仍保持73.27%,几乎与初始状态持平。

关键酶活性(如负责硝化的氨单加氧酶AMO、反硝化的硝酸盐还原酶NAR)在改性载体系统中受抑制程度更小,微生物群落结构更稳定——这意味着,即使面对高浓度CIP,改性载体系统的脱氮功能依然“在线”。

未来:平衡抗药性与环境风险

团队指出,改性载体虽提升了系统抗药性,但抗药基因(ARGs)的增加可能带来环境风险——这些基因可能通过水平转移扩散到其他细菌,加剧“超级细菌”问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载体设计,在提升抗药性的同时,减少ARGs的传播风险。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