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梁思礼的小故事 也许你不知道,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不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民国“最强爸爸”,他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三位科学家。其中,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是梁启超钟爱的小儿子,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奋斗。

爱国”是梁思礼从梁启超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这颗“祖传”的爱国心促使梁思礼在1949年9月,义无反顾 地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旅程。

上世纪50年代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梁思礼面临的是导弹研制的窘境:除了钱学森之外,大部分人的导弹知识储备都是空白,实验设备更是出奇的简陋。但和其他第一代航天人一样,梁思礼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1956年春,梁思礼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参与起草喷气技术,即导弹和火箭的部分。

由于梁思礼自动控制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很快,他成了五院的技术骨干。而且,他一人担两职,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又主动承担了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梁思礼和研究人员的不断围攻之下,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高地”被攻破。1965年,被任命为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的梁思礼,带领大家成功研制了导弹全惯性制导系统,从此导弹拥有了辨别方向的眼睛,其命中目标的准确率大幅度提高。随后,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也发射成功,这里同样蕴含着梁思礼的一份辛劳。

梁思礼特别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哪怕一个小小的故障,他也能通过大量分析计算,准确找到发生原因。

1967年,首批东风二号战斗弹抽检飞行试验中,两枚导弹姿态不稳,接连栽跟头。后来,经过缜密分析,梁思礼找出了故障所在,原来是工人在装配水平陀螺仪修正电刷时,少拧了1.5圈的固定螺丝,导致电刷压力不够产生的。1974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失败,原来是稳定系速率陀螺的输出电缆中断了一根导线,导致控制系统失灵……

失败是成功之母,多次试验失败让梁思礼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让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火箭研制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刻地意识到,质量和可靠性是研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后来,他提出,“质量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实验和统计分析出来的;实际上,真正要提高可靠性,就要在整个研制过程中解决每一个工程技术问题”,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极小批量的全面质量理论相关原则。梁思礼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给我国长征火箭成功发射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1年,梁思礼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同年他又被任命为通用测试设备总工程师,负责航天部通用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工作。四年后,这一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梁思礼最喜欢的名言是萧伯纳的“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所以,即使后来退居二线,他也不忘为航天事业贡献余热。他重新站上了讲台,致力将航天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