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邱俊良博士和Paolo Tarolli教授联合广州大学科研人员在Science Bulletin 2025年第7期发表研究论文,绘制一套我国高分辨洪水分布地图,并重点分析淹没农田空间模式和变化特征。
全球变暖正在加快全球水循环,并引起愈加频繁而严重的洪水。我国季风区本就洪水多发,极端降雨事件的增加正在让我国面临更多的洪水挑战。此外,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洪水导致的农业减产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绘制高分辨率洪水地图有利于识别我国洪水的时空模式,并为洪水预警和应急、受灾评估和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传统洪水监测技术存在显著的双重局限:一方面,依赖稀疏分布的水文气象站点难以实现洪水淹没范围的精准刻画;另一方面,光学卫星遥感在亚热带多云雨区域易受云层干扰,导致监测实效性骤降。Sentinel-1 SAR影像在有云的情况下也能监测洪水,而且有高空间分辨率(10 m)的优势,适合用于绘制我国的洪水分布。
研究亮点
1. 面向近5000张近实时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开发出一套高效的洪水识别算法,并绘制出中国2017~2021年的高分辨率(10 m)洪水地图。
2. 采用近2000景同步获取的Sentinel-2光学影像进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洪水提取总体精度达61.2%以上。进一步与中国水利部省级农田受灾统计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呈现74.6%~83.4%的一致性。
3. 协同分析洪水淹没范围与农作物分布图,估算出水稻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被淹没范围。
研究结果表明,2017~2021年我国洪涝灾害呈现显著时空异质性特征。全国洪水淹没总面积估算值分别为93,276 km²(2017)、106,217 km²(2018)、105,983 km²(2019)、122,037 km²(2020)和82,175 km²(2021),其中2020年达到观测期峰值。
从土地覆盖类型分析,农田作为主要承灾体,其受淹面积占比持续突出:对应年份分别为40,818 km²(43.8%)、48,654 km²(45.8%)、52,788 km²(49.8%)、60,013 km²(49.2%)和37,731 km²(45.9%),分别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3.20%、3.81%、4.13%、4.70%和2.96%。
图1 (a) 2017~2021年洪水淹没分布地图; (b) 洪水密度分布; (c)-(f) 局部洪水展示; (g) 洪水面积统计
研究团队通过洪水分布和农作物分布一致性分析,进一步评估水稻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淹没面积。被淹没的水稻种植区面积范围为8428~22,123 km²,占年度淹没农田总面积的22.34%~41.91%,或年度水稻种植区总面积的2.82%~7.45%。相比之下,被淹没的玉米种植区面积在2619~5397 km²之间波动,占年度淹没农田总面积的5.38%~13.56%。
图2 (a) 2017~2021年被淹没的水稻分布; (b) 2017~2021年被淹没的玉米分布; (c)~(f) 农作物物候与洪水时期的重合
来源: 《中国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