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青睐”老年男性。然而,与它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患者对前列腺癌的认知仍停留在“老年病”“发展慢”等模糊印象上,甚至因忽视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前列腺癌的“沉默面具”,探讨如何科学管理老年男性健康,让“生命腺”免于癌变威胁。
前列腺癌:老年男性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前列腺癌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于膀胱下方,尿道穿行其中,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也是构成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栗子大小的腺体虽小,却与男性健康息息相关。前列腺癌则是前列腺上皮细胞恶性增殖形成的肿瘤,在老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前列腺癌在全球男性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在中国,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变化,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区的数据显示,近10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长近3倍。
为何称它为“沉默的杀手”
前列腺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因此很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流变细、排尿困难等(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混淆)。
血尿或血精:肿瘤侵犯尿道或精囊时可能出现。
骨盆或骨骼疼痛:晚期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如腰椎、骨盆)时,可能引发持续性疼痛。
由于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误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直到体检或出现骨痛才就医,此时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哪些人是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
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年龄:50岁以上男性风险显著增加,60-80岁是高峰年龄段。
家族史:直系亲属(父亲、兄弟)患前列腺癌,本人风险增加2-3倍。
种族差异:非裔美国人发病率最高,亚洲人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快速上升。
饮食与生活方式:高脂肪饮食、肥胖、吸烟、久坐等可能增加风险。
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筛查是关键
目前,国际公认的前列腺癌筛查手段包括:
PSA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通过抽血检查PSA水平,若异常升高(通常>4ng/ml),需进一步排查。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手指触诊判断前列腺是否有硬结或异常隆起。
影像学检查:对于PSA异常或有其他可疑情况的患者,相关影像学检查,如MRI检查可提供更精确的前列腺影像,帮助识别可疑区域。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通常在PSA异常和/或MRI提示可疑时进行。
筛查频率方面,50岁以上男性每年一次PSA检测;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建议45岁开始筛查。另外,无论任何年龄,出现排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别被“良性增生”迷惑
许多老年男性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症状与前列腺癌相似(如排尿困难),但两者本质不同。BPH是良性疾病,不会癌变,但可能合并前列腺癌。因此,出现症状时务必就医明确诊断,而非自行判断为“老年正常现象”。
前列腺癌的治疗:从“观望”到精准打击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案取决于肿瘤分期、患者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常见手段包括:
主动监测(适用于低危患者)
对于极早期、生长缓慢的肿瘤,医生可能建议定期监测(PSA、MRI等),而非立即治疗,以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切除前列腺,适用于早期局限型肿瘤。术后可能面临短暂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碍,但多数患者可逐步恢复。
放疗(外照射或内照射)
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适用于中低危患者或术后辅助治疗。近年来,精准放疗技术(如质子治疗)大幅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内分泌治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
前列腺癌依赖雄激素生长,通过药物或手术去势(降低睾酮水平)可抑制肿瘤进展,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代谢异常等副作用。
新型疗法(靶向药、免疫治疗)
针对晚期或耐药患者,PARP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等新药为治疗带来希望。
预防前列腺癌:从生活习惯做起
虽然年龄和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
健康饮食:多吃番茄(含番茄红素)、西兰花(含抗癌物质异硫氰酸酯)、鱼类(含Omega-3脂肪酸),减少红肉和高脂食品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
控制体重:肥胖是多种癌症的风险因素,维持健康体重对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有益。BMI建议控制在18.5-24。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侵袭性前列腺癌风险,酒精摄入需适度。
总结下来,即“排尿异常要警惕,害羞耽误不可取。五十筛查要定期,家族病史更注意。晚期也别太焦虑,医学进步有转机!”
前列腺癌虽“沉默”,却非不可战胜。即便是高龄患者,通过规范筛查和治疗仍能获得良好预后。作为男性健康的“守门人”,我们呼吁每一位中老年男性:关注“生命腺”,定期检查,让癌症无处遁形!
作者: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男科 邓省 主治医师
审核: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男科 韩亮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