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CT室准备做增强扫描,护士递来几大杯透明微甜的“特制药水”,郑重叮嘱:“请在一小时内喝完这6杯。”看着眼前的水杯,不少患者心里打鼓:这比喝水比赛还难!为什么非得这样?这“水”到底是什么?不喝行不行?别急,这看似严苛的要求背后,藏着让检查更精准的科学奥秘。
CT扫描的“火眼金睛”与“视觉盲区”
普通CT扫描如同为身体内部拍摄一张黑白照片,能清晰显示骨骼、肺部等结构。但当医生需要深入探查腹腔或盆腔内的器官——比如肝脏、胰腺、肾脏、肠道以及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时,普通CT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了。这些软组织器官在X光影像中密度相近,彼此之间界限模糊,如同照片中混作一团的灰色阴影。肠道内容物(气体、液体、食糜)形态各异,更会形成干扰伪影,进一步遮蔽病变。此时,普通CT的“视力”便显得力不从心。
肠道造影剂:
照亮“黑暗地带”的荧光笔

为了让肠道在CT图像中清晰“现身”,医生们使用了“秘密武器”——口服阳性对比剂(俗称“造影剂”或“显影药水”),其主要成分是稀释的碘剂(如泛影葡胺)或钡剂。
碘和钡都是高原子序数元素,能有效阻挡X射线。当这些造影剂充盈肠道后,原本灰暗模糊的肠管在CT图像上瞬间变得明亮清晰,犹如在原本混沌的图像上用荧光笔勾勒出了轮廓。这可以明确区分肠道与其他腹部结构(如淋巴结、肿块、器官),显著降低将未充盈的肠管误判为肿瘤或肿大淋巴结的风险。
“1小时喝6杯水”:
速度与均匀的科学密码
“喝6杯水”这看似严苛的要求背后,是精心设计的科学策略。
1.时间窗的黄金定律。口服造影剂进入人体内,需经历胃的初步排空和小肠的逐步吸收,最终才能均匀充盈目标肠段(主要是小肠和部分结肠)。这一过程需要时间。1小时正是经过大量实践验证、能确保造影剂在扫描时刻恰到好处地充盈目标肠段(尤其是关键的小肠)的黄金时间窗。喝得太慢,造影剂可能未充分到达小肠远端;喝得太快,可能引发胃部不适甚至呕吐。
2.充盈均匀的保障。短时间内连续、大量摄入(1000~1500毫升),能形成足够的液体压力,推动造影剂快速、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小肠肠腔,避免因充盈不足导致肠段塌陷、皱缩,产生类似肿块或增厚肠壁的假象。就如同水流冲刷管道,充沛的水量才能确保冲洗干净彻底。
3.浓度稀释的智慧。高浓度造影剂虽显影更亮,但易在局部形成高密度伪影(类似强光下的眩光),反而干扰对周围组织的观察。将其稀释到恰当浓度(通常为1%~3%),既能保证肠管清晰显影,又能最大限度减少伪影,可以提供更纯净、诊断价值更高的图像。
安全须知:喝前必读的“说明书”
虽然口服造影剂通常安全,但以下情况务必主动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是非离子型低渗碘剂(安全性高),有明确严重碘过敏史者需极其慎重评估;口服造影剂极少被吸收,对肾脏造成的负担极小,但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仍需告知医生;无法大量饮水或存在肠梗阻症状(如剧烈腹痛、呕吐、不排气排便)的患者,强行口服造影剂会存在风险;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如同时需做增强CT(需静脉注射碘剂),要遵循医嘱提前停药(通常停药48小时),检查后也需待肾功能复查正常方可恢复用药。
温馨小贴士
匀速是关键。将总量(约6杯)平均分配到1小时内,每10分钟左右喝一杯(150~200毫升),匀速则“细水长流”。
口感可调节。大部分造影剂为无色无味或微甜液体。若觉难以下咽,可尝试冷藏后饮用(温度降低可提升口感),或询问护士是否可加入少量调味剂(需确认不影响检查)。
走动促流通。喝完可在候诊区轻轻走动,利用重力帮助造影剂更快、更均匀地流经肠道。
及时沟通。若在饮用过程中出现明显腹胀、恶心、呕吐、皮疹、呼吸困难等不适,或实在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喝完,请立即告知护士或医生,切勿强忍吞服或自行放弃。
常见疑问解答
喝不完6杯怎么办?尽量多喝,并及时告知护士。医生会根据实际饮用量评估图像质量是否达标,必要时调整扫描方案。
药水有甜味,是含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心喝吗?甜味通常来自安全代糖(如山梨醇、糖精钠),不含葡萄糖或蔗糖,不会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饮用。具体成分可咨询护士。
为什么有人喝的是白水或阴性造影剂(如甘露醇溶液)?在特定检查需求下(如观察肠壁本身或血管),医生可能选用白水(中性)或阴性造影剂(低密度,在图像上呈黑色)来充盈肠道。饮用前护士会明确告知具体饮用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杨艳云

来源: 杨艳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