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点,从空调房里出来取个快递,短短10分钟回到办公室就觉得有点头昏眼花。近日,很多地方#高温预警#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中暑也越来越多。
在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下,我们的"缺水警报"也总是迟到一点?那,大热天,当我们感到口渴时,身体到底已经"缺水"多久了呢?


[图片由DALL·3生成]

一.身体里的"水位监测站":比想象的要复杂一点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水利工程系统,而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总控制室"。这些微小的"传感器"时刻监测着我们血液的浓度变化,就像水库里的智能水位计一样。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我们的渴觉机制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但它的设计的初衷是应对逐渐的、慢性的脱水,而不是现在极端高温天气下那突然的、急性的水分丢失。

如果说身体是一家大企业,那渴觉就像是财务部门的"预警系统"。当公司资金开始紧张时,财务部门并不会立即拉响警报,而是先观察一段时间,确认这不是临时的波动,然后才发出预警。这种"谨慎的预警机制"在平时很有用,但在极端高温这种"财务危机"面前,有时就反应迟缓了。

二.渴觉的"时间差":让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真相

研究表明,当我们的身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2%时,渴觉才会被激活。对于一个7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这意味着要失去1.4公斤的水分!

更要知道的是,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我们的出汗率可以达到每小时2-3升。这就好比家里的水龙头以每分钟30-50毫升的速度漏水,还漏了一个小时。而我们的"水位警报器"却要等到水池里的水少了一大半才会响起。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当体温升高到40°C以上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功能障碍。这时,身体的"总司令部"已经开始"断电"了,渴觉系统自然也就会"失灵"一下。


[图片由DALL·3生成]

三.高温下的"生理风暴":机体的悄悄求救

当气温超过35°C时,人体的散热系统就开始超负荷运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也指出,热射病可以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经典性热射病两种类型。

在40°C的高温下,你的身体就像一台过热的发动机:

1.散热系统拼命工作:皮肤血管极度扩张,就像汽车开启了所有散热风扇。心脏为了维持血压,跳动频率可能增加到每分钟120次以上,相当于在做中等强度运动。

2.水分流失加速:即使在静止状态下,高温环境下的蒸发性失水也会显著增加。就像一块海绵,被快速的榨干水分。

3.电解质平衡紊乱:大量出汗不仅丢失水分,还会带走钠、钾等重要的电解质。

四.为什么渴觉系统总爱"迟到"?三大个生理原因的解析

1. 渗透压调节的"缓冲机制"

当身体轻度脱水时,下丘脑会增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的分泌,让肾脏重新吸收更多水分。有点像有些的高层停水,会先用储水箱坚持一段时间,而不是立即没有水。

这种"内部的调节"机制让机体在脱水初期不会立刻触发渴觉,但在高温快速失水的情况下,这个缓冲机制有点力不从心了。

2. 血容量的"假象"

我们知道,当血液浓缩时,肾脏中的细胞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反应也需要点时间,就像一个大型机器的启动需要预热一样。

在这个"预热"的过程中,机体还在用剩余的血液维持正常循环,这个时候,大脑会误认为---"情况还不算太糟",所以渴觉警报就暂时不会响起。

3. 年龄因素下的"钝化效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渴觉敏感性会显著下降。有如老房子的烟雾报警器,灵敏度不如以往,有时要等到烟雾很浓时才会响起。


[图片由DALL·3生成]

五.高温天的"主动补水"策略:不要等渴觉出现才补水
既然渴觉"总爱迟到",那我们亦可"主动出击"。

①.定时补水法:规律一点,比如

上午8点-12点:每30分钟喝150-200ml水

下午12点-18点:每20分钟喝150-200ml水

晚上18点后:每45分钟喝100-150ml水

这种方法就像给手机的时时充电,不要等电量耗尽再开始补充。

②.观察"身体信号"法:做个健康侦探

尿液颜色:比如浅黄色或无色是理想状态,深黄色就是缺水信号了

皮肤弹性:轻捏下手背皮肤,松开后立即回弹说明水分充足

体重变化:如果一天内体重下降超过1公斤,很可能是脱水了

③.电解质的平衡法:不只是喝水这么简单

研究表明,单纯补充水分而不补充电解质可能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

最佳配比:每升水中加入1-2克食盐,相当于一小撮盐

天然选择:比如椰子水、淡盐水、运动饮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DIY配方:1升水+1/4茶匙盐+2汤匙糖+少许柠檬汁

六.危险信号需识别:当身体发出"红色预警"

1.轻度脱水信号(黄色预警)
轻微头痛或头晕
嘴唇干燥
尿量减少、颜色变深
轻度疲劳感

2.中度脱水信号(橙色预警)

明显头痛
心率加快
皮肤失去弹性
恶心或呕吐

3.重度脱水信号(红色预警)

意识模糊
皮肤干燥且不出汗
体温超过40°C
血压下降

一旦出现红色预警信号,这就不是"多喝水"能解决的问题了,需要立即就医。


[图片由DALL·3生成]

七.特殊人群的防护策略

1.老年人:需要双重防护

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经典性热射病,特别是在热浪期间。建议则有:

补水量比年轻人增加20-30%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
家中可常备口服补液盐

2.儿童:小身体,大需求

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比较大,散热的负担也更重。建议:
每15-20分钟提醒喝水
选择孩子喜欢的水果汁稀释后饮用
观察游戏时的出汗情况

3.户外工作者:职业防护

工作前30分钟提前补水400-500ml
工作中每15分钟补水150-200ml
选择浅色、透气的工作服

八.食物中的"天然空调":可以吃出来的清凉

Ⅰ.高水分食物的推荐
西瓜:含水量95%,天然的"移动水库"
黄瓜:含水量96%,还含有钾离子
番茄:含水量94%,富含电解质

Ⅱ.助消化清热食物
绿豆汤:清热解毒,补充B族维生素
冬瓜汤:利尿消肿,减轻肾脏负担
薄荷茶:清凉解腻,刺激汗腺

Ⅲ.环境上的改造:让身体的"散热系统"更高效

A.室内环境优化
空调温度设置在26°C左右,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50-60%
拉上遮光窗帘,减少热辐射

B.着装的选择
浅色衣物可以反射热量,深色衣物会吸收热量
棉质、麻质面料透气性好
宽松的款式也有利于空气流通

[图片由夸克AI生成]

最后:做自己的"贴心管家"

在40°C+的酷暑天气里,我们不能再被动地等待渴觉这个"迟到的警报"。科学告诉我们,主动补水、及时识别身体信号、合理安排作息,才是应对极端高温的正确方式。

机体是一个精密的生命系统,它需要主动关怀和科学的管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不要等到累了才休息,更不要等到病了才重视。做自己的"贴心管家"!

参考资料:
1.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中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380(25), 2449-2459。
2.Cheuvront, SN, & Kenefick, RW (2014). 脱水:生理学、评估和运动表现影响。《综合生理学》,4(1), 257-285。
3.Périard, JD 等 (2021)。热应激下的运动:体温调节、补水、运动表现影响及缓解策略。《生理学评论》,101(4),1873-1979。
4.McKinley, MJ, & Johnson, AK (2004). 口渴和液体摄入的生理调节。《生理学》,19(1),1-6。
5.Thornton, SN(2010)。口渴与补水:生理学及其功能障碍的后果。《生理学与行为学》,100(1),15-21。
6.Armstrong, LE 等 (2019)。口渴与饮水范式:从单因素效应到全脑动态网络的演变。《营养素》,11(12),2864。
7.Bouchama, A., & Knochel, JP (2002).中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346(25), 1978-1988。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