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影视剧的“万能血”骗了你多久?

在不少影视剧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紧急场景:“病人大出血,血库告急!快!输O型血!”O型血似乎成了“救命稻草”,仿佛可以随便输给任何人。但现实果真如此吗,O型血真的能“万能供血”吗?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血型匹配的真相,看看献血和输血背后的科学逻辑。

血型系统的“身份证”:ABO和Rh

首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ABO血型。红细胞上的“标志物”抗原决定我们的血型,血浆里的“守卫”抗体会攻击不匹配的血型。

A型血:红细胞带A抗原,血浆含抗B抗体。

B型血:红细胞带B抗原,血浆含抗A抗体。

AB型血:红细胞同时带A和B抗原,血浆既无抗A也无抗B抗体,所以能接受任何血型。

O型血:红细胞无A、B抗原,但血浆含抗A和抗B抗体。

此外,除了ABO系统,另一个关键分类是Rh血型:

Rh阳性(+):红细胞带Rh抗原(大多数人属于此)。

Rh阴性(-):红细胞无Rh抗原(如“熊猫血”)。

二者血清中天然不含Rh抗体,只有Rh阴性个体接受Rh阳性血液后,才可能产生抗体,导致二次输血时发生凝集反应。因此,Rh阴性血的人只能接受Rh阴性血,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免疫反应。

由于血液成分中只有红细胞上具有Rh抗原,也就是说只有红细胞分Rh阴性和Rh阳性,而血小板是不分Rh阴性和Rh阳性的,所以Rh阴性患者在输注血小板时则不需要考虑Rh阴性或Rh阳性。机采血小板输注可以不考虑Rh阳性或阴性,只要ABO血型相同就可以。

科学小知识:

除了ABO和Rh,人类还有30多种血型系统(如Kell、Duffy等),虽然影响较小,但在特殊情况下仍需考虑。 “熊猫血”(Rh阴性)人群需提前储备血液,避免紧急时无血可用。

O型血真的是“万能供血者”吗?

理论上,O型血的红细胞没有A、B抗原。当输给A型、B型或AB型患者时,不会触发患者血浆中的抗A或抗B抗体对其发起攻击。因此,在极其紧急的情况下(如战场、灾害现场),当无法立即进行精确血型匹配时,O型红细胞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救命血”输给其他血型的患者。这也是影视剧桥段的现实依据之一。

而现实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红细胞制剂为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其中仍有少量的白细胞以及血浆成分。意味着O型少白悬浮红细胞的血浆里含有抗A和抗B抗体,这意味着如果大量输注O型全血给非O型患者,血浆中的抗A/B抗体可能攻击受血者的红细胞,导致溶血反应。必须再次强调的是,O型血绝不能作为常规输血选择随意输给非O型患者!只有在紧急且无同型血时才会使用,且需严格控制输注量,成分输血。

科学小知识:国际上输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到 90% 以上,输全血不到 10%。临床上输血主要为红细胞输注、血浆输注、血小板输注。

输血匹配的黄金法则:交叉配血

即使血型“理论上”匹配,输血前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配血:供血者红细胞 + 受血者血清(看是否凝集)。

次侧配血:供血者血清 + 受血者红细胞(进一步确认)。

只有主次两侧交叉配血试验都合格(不凝集),才能进行输血!这个试验能发现ABO/Rh系统之外或其他未知因素导致的不相容性,是预防溶血反应(致命风险)和过敏反应(发热、皮疹、休克等)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可靠的防线。

献血与用血的常见误区

误区1:“O型血可以随便献”

真相1:血要输同型血,“万能血”其实并不“万能”。

误区2:“献血会影响健康”

真相3:健康成人一次献血200-400ml(占全身血量5%-10%),献血后2-3天恢复血容量,2-3周内红细胞完全再生,献血者血红蛋白一个月内可恢复到原有水平。

科学献血,让生命更有保障

献血要求:年龄18-55周岁;体重男性体重≥50公斤,女性≥45公斤;一般健康情况:献血者应身体健康,无感冒、发烧、炎症等疾病症状,女性生理期及前后三天应避免献血,患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不适合献血;生理指标:血压、脉搏、体温、血色素等在正常范围内。

献血间隔:两次全血捐献间隔6个月;两次机采血小板捐献间隔2周。

每一份安全的血液捐献,都是对陌生生命的郑重承诺。科学献血无损健康,却能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让我们用可再生的热血,守护不可重来的生命,共同筑起生命的防线——你的行动,就是奇迹的开始,让我们一起伸出手臂,传递生命希望!

作者:罗跃,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审稿:陈卓,中国中医科学西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