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警示:听懂身体的“语言”:✅ 异常出血是身体在喊“救命”! ✅ 减掉10斤脂肪=扔掉一堆“致癌雌激素”! ✅ 每年妇科超声=给子宫上保险!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腺癌最常见。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数据,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5%,而晚期(Ⅳ期)则降至约20%。因此,识别子宫内膜癌的“红绿灯”预警信号并尽早干预至关重要。

红灯区:身体在“求救”!——这些信号是癌症在“说话”,别装聋作哑!

与其他隐匿性癌症(如卵巢癌)不同,子宫内膜癌会“说话”,早期常通过异常阴道出血、排液、下腹痛等显著症状释放信号,为早期诊断提供机会。1. 异常出血(最响亮警报!): 绝经后:点滴出血、褐色分泌物都算!别信“返老还童”谣言! 未绝经:月经淋漓不尽、周期混乱、量多如“血崩”。

2. 异常分泌物: 非经期排出粉红色/暗红色液体,或脓血性分泌物伴恶臭。

3. 疼痛与压迫: 下腹隐痛、性交痛(肿瘤进展可能侵犯周围组织)。

黄灯区:高危行为与风险因素——这些习惯或状态正在“推波助澜”!

1. 雌激素失控: 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过多之间存在关联。当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此长期吃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未搭配孕激素保护内膜;或者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肿瘤等,都会导致雌激素“泛滥”,进而有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

2. 代谢综合征: 肥胖(脂肪会转化为雌激素!BMI≥30时风险上升3倍)、糖尿病、高血压。这三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的三联征。

3. 生育空白: 从未生育或35岁后晚育,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更高点,因为怀孕时的孕激素能保护子宫内膜。

4. 遗传炸弹: 有林奇综合征家族史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风险飙升60%!需基因检测+严密筛查。

绿灯区:让癌症“闭嘴”的防癌策略——从源头扼杀风险,做自己的健康管家!

1. 给雌激素“上锁”: 更年期激素治疗必须加用孕激素,避免内膜过度增生。日常也要慎用蜂王浆、雪蛤等含雌激素的“保养品”。

2. 代谢管理三件套: 减肥:目标BMI<25,腰围<80cm(亚洲女性标准)降低脂肪向雌激素的转化。

控糖: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降压:目标<140/90mmHg(合并糖尿病需更低)。

3. 运动是天然“孕激素”: 每天快走30分钟或每周游泳3次,调节内分泌平衡。

4. 生育保护力: 建议适龄生育(30岁前首胎)、母乳喂养≥6个月(哺乳抑制雌激素)。

5. 高危人群加强筛查: 林奇综合征:20-35岁起每年宫腔镜检查+活检。

肥胖+糖尿病:每1-2年阴道超声监测内膜。

赶紧转发给妈妈、姐妹、闺蜜——听懂“会说话的癌”,别让它偷袭生命!

来源: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