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从翱翔天际的雄鹰,到林间蹿跳的莺雀;从沙漠中奔跑的鸵鸟,到冰原上扎堆的企鹅,鸟类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你知道,南宁市动物园里展出的这些鸟类中,有哪些正在与我们共享自然吗?

1.嘴大夹万物——鹈鹕(Tíhú)

夹猫,夹狗,夹水豚,夹长颈鹿……喜爱用一张大嘴丈量万物的鹈鹕们可谓是一代网红。天鹅湖上的诸多水鸟中,最显眼、体型最大的便是它们了。

我园的鹈鹕分为白鹈鹕与粉红背鹈鹕两种。其中,白鹈鹕是我国本土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湖等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嘴长而粗直,近眼睛的位置呈铅蓝色,飞羽则是黑色的。爱吃鱼的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善飞善游,休息时则喜欢坐在湖心岛的水边。

2.飞越珠峰——斑头雁

提到世界第一高峰,很多人都能立即答出“珠穆朗玛”的名字。天鹅湖的一众鸭鹅雁中,就有能飞越珠峰的高空能手。

头顶两道黑色带斑的斑头雁们属于中型游禽,野外分布在青海、西藏的沼泽和湖泊,越冬时则前往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别看体型不大,为了能在迁徙时越过世界第一高峰,斑头雁们甚至能适应高空中仅有海平面30%浓度的低氧环境。

3.夜行幽灵——海南鳽(jiān)

路过鸟馆时,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有一间空置的大玻璃房?嘘,抬头看,靠近顶棚的地方是不是有什么东西?

其实,这里住着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的海南鳽。它们是中国特有鸟类之一,在海南为留鸟,区内则野外分布于横县、武鸣、隆安、瑶山等地。海南鳽们一般在晨昏活动和觅食,白天则喜欢躲在阴凉的高处。因为羽色与枝干接近,不喜群居、不喜鸣叫,如同毫无声息的褐色幽灵,踪迹难寻,故又有“最神秘的鸟”之称。

4.全封闭育雏——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是广西本土的留鸟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分布于扶绥、大新、崇左、宁明、隆安、龙州、靖西等地。

犀鸟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占据身长1/3到一半的大嘴,并因其上铜盔状的突起而得名。与大部分人熟悉的“敞篷式”鸟巢不同,冠斑犀鸟们喜欢选用悬崖绝壁上的石洞、石缝或者树洞的底部营巢,从产卵、孵化直至幼鸟有独立生活能力之前,雌鸟会用泥土将自己封闭在巢内,由雄鸟负责所有的捕食工作。

4.鸟中国宝——东方白鹳(guàn)

提到涉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丹顶鹤,而园区的涉禽馆里,还住着另一种同样有黑白配色的大型涉禽。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东北的中、北部繁殖;越冬时则迁徙到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它们主要在白天觅食,晨昏时活动频繁;当发觉有危险靠近时,还会通过拍打翅膀、用嘴发出声音进行自卫。如果在路过涉禽馆时听到“喀喀喀”的响动,那就是东方白鹳们在发出警告。

除了展示区以外,道旁的花丛、头顶的树荫中也少不了本土鸟类的身影。

来源: 南宁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