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身材,为什么有人会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而有人却身体健康?冠心病是怎么一回事?发病机制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心脏的“输油管道”堵塞了
心脏循环往复的工作,没有一刻停歇,他就像一台发动机,为全身组织器官输送血液及养分。而心脏自身也需要血供,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好似输油管道,为心脏源源不断的输送养分。当输油管道生锈、垃圾堆积,导致油路不通,发动机没有了动力,自然就会罢工。我们的心脏也一样,当血液供应不足或无血液供应时,心脏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第1步:管道损伤(血管内皮受损)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血管内壁光滑,血液畅通无阻,心脏供血供氧充足,跳动有力,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当一些疾病导致血管内壁损伤,血管内壁则会出现一些变化:
损伤原因:
高血压:血压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将血液射出,这时血流冲击血管壁就像高压水枪冲刷水管,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糖:血糖升高,过高的糖分会“腐蚀”血管,类似于盐水泡锈铁管的情况,血管逐渐会发生损伤。
吸烟 :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焦油、一氧化氮、苯并芘等有毒物质,毒素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导致“烟油糊住管道”的情况,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高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坏胆固醇)通过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渗入血管壁 ,悄悄发挥进一步破坏血管壁的作用。
第2步:垃圾堆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坏胆固醇)会从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破口处钻入内皮下,像“垃圾渗进墙缝”,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这时,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赶来“清理垃圾”,吞食脂质后变成“泡沫细胞”卡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会随着脂质、细胞碎片、钙质层层堆积,越来越大,最后形成“血管壁上的垃圾山”(粥样斑块),此时,血管逐渐变窄,血流减少,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输油管堵塞,油路不通畅,最终导致发动机受损”。
此时的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两种,稳定斑块表面有厚纤维帽(如同“坚固的垃圾袋”),不易破。但不稳定斑块则薄皮大馅(如同“薄塑料袋包油渣”),容易破裂,导致脂质核暴露在血流中,刺激凝血反应,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血管。
第3步:管道狭窄(心肌缺血)
当血管内的斑块堵塞血管 > 50% 时,则会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当跑步、爬楼,运动量大时,心脏会出现缺血症状(发动机油不够,用力就熄火),常见的表现是胸闷、气短、压迫感、胸痛等。有些人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症状,此时多由不稳定斑块血栓形成或者血管痉挛导致(类似管道突然被拧紧)。
第4步:灾难爆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当寒冷、情绪激动、压力过大、劳累或熬夜时,导致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紧急“修补破口”,形成血凝块(像“用水泥糊漏洞”),血凝块完全堵塞血管,则心脏相应的区域供血中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此时,可能会导致心脏停跳(发动机彻底报废)或恶性心律失常(电路短路)等危险情况。
冠心病并非完全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场在冠状动脉内悄然进行,历时数年、数十年的“无声战火”,了解其发病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等方法,有效的延缓甚至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和发展。
作者:
马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CCU 副主任护师
夏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副主任护师
审核:沈建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