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6日,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们指出,中国“福建土楼”获得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风格独特的“土楼”里,凝聚着许多古代科学智慧。

造型独特的“东方城堡”

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高四层,环四圈,四百房间错落布;圆中套圆,圈外有圈,三百年风雨见证”,被誉为“东方城堡”,是全球民居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独特的建筑杰作主要坐落于福建省及广东省,尤以福建龙岩的永定土楼、漳州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及泉州土楼最为闻名。

追溯历史,福建土楼滥觞于宋元,历经明清至民国,不断精进,终成今日之壮观。它们依山傍水,巧妙融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既满足宗族聚居需求,又具备强大防御功能。利用当地丰富的生土、木材及鹅卵石,土楼展现出节约资源、结构坚固与美学价值并重的独特魅力。

2008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专家们高度评价其为东方血缘伦理与聚族而居文化的生动例证,以及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生土夯筑建筑艺术,具有普遍且杰出的文化价值。

据参会中国代表团福建省成员介绍,福建土楼深植“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选址考究,或依山峦起伏,或循溪流蜿蜒。其建筑风格古朴而不失雅致,形态奇特而和谐统一,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展现了理想的人居环境。

夯土建造,百年屹立不倒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砖或木材构建,如北京四合院,以其典型的砖木结构展现古朴韵味;徽州民居则以木构架为主,辅以砖雕、石雕,尽显温婉雅致。相比之下,福建土楼选材独特,主要运用夯土建造,历经千年风雨仍坚固如初。

据史料考证,夯土技艺在殷商时期已趋成熟。例如,秦直道作为世界古老高速公路之一,其得以保存至今且少生杂草,正是得益于夯土技术的精湛运用。

福建土楼布局严谨,外墙厚达1至2米,承重内墙约50厘米,形成坚固的外围防御体系。建造时,先挖墙沟夯实,再埋大石筑基,以石块灰浆砌筑墙基,随后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墙土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小石子和石灰,捣碎拌匀制成“熟土”。关键部位还加入糯米饭、红糖以增强粘性。夯筑过程中,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作为“墙骨”,提升拉力。经反复夯筑,土墙坚固如钢筋混凝土,外覆石灰以防风雨侵蚀。

土楼二层设谷仓,用于储存稻谷、地瓜等粮食。楼内饲养家禽家畜,柴草充裕,且每座楼院均备有水井。尤为重要的是,客家人将宗族祠堂建于土楼之中。可以说,土楼是客家人自建的家族堡垒,除外出狩猎、耕种外,其余生活起居均可在此完成。

“土楼”凝聚着古代科学智慧

现存土楼中,历史最悠久的是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有600余年历史;而最年轻的善庆楼,直径31米,仅建成30年。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简单,缺乏石砌墙基,装饰粗糙,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随后建造的土楼形态多样,造型奇特且坚固,充满神秘感。

福建土楼坚固耐用,既能抵御野兽、盗贼等攻击,又具备出色的防火防震功能。为防范战乱时期的侵扰,土楼内设有枪洞、防护设施、传声系统及地下通道等,防卫体系严密,令人称奇。

土楼设计巧妙,圆形土楼尤为引人注目。其外墙厚实,内部圆形布局,形成冬暖夏凉的宜居环境。土楼结构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内套环,通风采光良好,兼具隔音保温效果。

当地人将土楼称为“圆楼”或“圆寨”,寓意团圆、吉祥、团结与幸福。古时建土楼为家族安危,现今则成为多个家庭、小组乃至全村人的聚居地,展现了团结一心的精神。民众聚居在寓意吉祥的圆形土楼内,彼此互助,团结和睦,共享和谐生活。土楼设施完备,设有居室、客厅、厨房及卫生间等生活空间,同时配备储粮仓库、牲畜栏舍、水井及独立排水系统。此外,楼内还设有公共聚会场所及位于中心区域的宽敞活动广场。

参考来源:闽南网、人民网、央广网、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