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相处过程中,河流治理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治理更是关乎国家安危与民生福祉的大事。2002年7月4日,中国黄河治理史上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在黄河小浪底水库正式启动。这是人类首次在原型河床内进行的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标志着中国在黄河治理领域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导致河床不断淤积抬升,形成了长达800千米的“地上悬河”。这一独特的地貌现象不仅严重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极大地限制了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减少泥沙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一直是历代治黄专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调水调沙试验的提出,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深入研究黄河水沙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提出的一项治黄新策略。通过联合调度黄河干流水库群,人为制造协调的水沙过程,利用水流自身动力输沙入海,从而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有望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还能为黄河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2002年7月4日上午九时整,随着一声令下,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多个闸门依次徐徐升起,不同层面导流洞喷涌出的巨大水流,如巨龙般奔向黄河下游河床。这标志着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正式开始。试验过程中,小浪底水库以26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对黄河下游“地上悬河”进行冲刷减淤。这一流量设计,是基于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得出的,旨在确保在不影响两岸用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水流的冲刷作用。

小浪底拦河大坝

整个试验过程计划持续十天以上,期间需要对水库蓄水、河道来水、未来天气预报等水情进行充分预测,同时考虑从小浪底坝下至入海口近千公里河床冲刷、淤积、工程出险等工情。为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山东、河南两省为此关闭了所有引黄闸门,避免水量损失;组织了数千名堤防职工,做好料物、抢险等准备工作;山东还拆除了河道上40多座浮桥,以保证水流畅通和测量数据的准确。

经过十天的紧张试验,黄河调水调沙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下游铁谢至入海口的利津河段,成功冲刷泥沙约0.244亿吨,有效缓解了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调水调沙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为后续的大规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02年首次试验以来,黄河调水调沙已成为一项常态化的治黄措施。截至2025年汛前,共开展了多次调水调沙试验和生产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下游河道累计“清洗”泥沙超21亿立方米,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从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下游河道主槽平均下切3.1米,有效缓解了“地上悬河”态势。同时,调水调沙还成功排泄了中游洪水,保障了流域安全,并为河口三角洲补给生态水量,促进了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改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的成功实施,是中国在黄河治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解决了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还为黄河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来源:新华社、中新网、黄河网、《人民黄河》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