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唐徕中学-陈英华-辅导老师:史艳梅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2021年的5月22日,一条信息冲击热搜榜单,如同汹涌的浪潮不断冲刷人们的手机页面,“袁隆平先生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刹那间,轰动全球。看如今和风轻盈,穗影相映,先生带着一生的愿望进入稻香岁月,将穷极一生奋力追求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六大科学精神永存于人世,让吾辈乃至千千万万辈中华儿女学习且传承,助推实现无数个“从0到1”的突破。
1950年我国6亿人口,可平均亩产量141kg,即使于新中国成立,可这样的反差之下,国人面临饥荒问题,谈何社会主义建设?一声“我能干”作出响亮回答,袁隆平带着一粒种子的信念,承担起拯救中华民族粮食危机的重大责任,1960年,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吸引了这位科学家的探索心理;1961年,经过证实,这一颗奇迹之种便是天然杂交稻,在研究过程中,“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工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历时八年,终究以失败告终,果不其然,于1972年质疑声,嘲讽声从四面八方传来,而他捂住耳朵,反复进出于稻田与实验室,潜心研究,仿佛与世隔绝;终于在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工作成功收尾,当世人认为这位“疯狂”的科学家带着“荒谬”的研究对象失望的销声匿迹时,他以惊人的成果证明了自己,证明了中华民族,让我国成为第一个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国家,在1979年美国曾给予这粒奇迹之种“东方魔稻”之称号,让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喜笑颜开,在今天一个仅拥有6%的淡水,7%耕地的国家,在这位先生的带领下解决了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马达加斯加,非洲及美洲等多个地区诠释了“一稻济天下”,让袁老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0突破到1。
于“0”到“1”,我们不妨总在新闻中听到一次次的喜讯——2000年,突破700kg;2018年,突破1100kg;耐盐碱水稻产进500kg……即使水稻的种类不同,但都践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以科学为口号的团队,以求实态度倾注毕生心血,以创新精神打造万苍谷米,袁隆平院士常说:“我们正是做应用科学研究的,我们要实干苦干才能实践出真知。”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常可以看见一位慈祥的老人佝偻着腰,在田中时而抚摸稻穗,时而展现容颜,时而又摇头叹息……在采访中,袁老临死前只有28℃,却还在用显微镜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无不让国人为这耕耘一生的奋斗与精神潸然泪下。遥望金灿灿的稻田,足以给这位老人给予充分的乘凉空间,得以一时与永恒的安宁之刻。
如今“袁梦计划”依然在坚持突破,赵炳然的团队于2021年突破1603kg;唐文邦于2023年突破1180kg;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李莉团队于2023年研究出新低镉品种——西子三号,为人类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伟大的精神更是一种基因的传承,袁老的三个儿子均投身于杂交水稻事业,为人民,国家,世界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是徒弟,是伙伴,是子女……即使科研人有不同的身份,袁隆平院士在科学领域发挥同等重要的育人精神,以身作则,培养新一代年轻、经验少、但劲头十足的研究者,因此无数人以袁老为楷模,为榜样。今天杂交水稻的团队已遍布各个角落,但都秉持着团结协同,严谨治学的态度,让种子与科学事业推动中国发展,造福全球人类。
于当今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已充满各个领域,不仅体现在杂交水稻增强粮食保障能力,依旧在信息,航天,军事等多个地方崭露科技头角,从一穷二白处起步,到实现历史性跨越与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始终坚持“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做出响亮回答,打造时代光芒,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中国,应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科技梦投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抓住科技命脉,牢记科学精神,发挥其春风细雨之作用,沐浴人类文明。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袁老用一生不断完善种子事业,无数科学家亦是积累一个个量变,才造就伟大的质的飞跃,让科技成果在历史的夜空中成为永恒闪烁且璀璨的明星。
雄关漫道真如铁,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带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助力科学发展螺旋式上升,极力突破无上限的“从0到1”,推动国家复兴,创造人类文明。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来源: 宁夏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