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堪称常见饰品中的优雅典范。它圆润光泽,从温润淡水珠到华贵海水珠,形态多样。无论是简约项链、精致手链,还是典雅耳环,珍珠都能完美适配。其柔和光晕,为佩戴者添一抹温婉气质,百搭且经典,深受大众喜爱 。


而在众多的珍珠品类中,有一种珍珠,它珠粒饱满圆润、色泽明亮,这就是合浦珍珠

明朝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所谓的南珠就是在今北海合浦一带所盛产的珍珠,凭借珠粒饱满圆润、色泽明亮而著称。合浦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温度适宜。合浦的北部湾近陆海域的水质清澈,微量元素丰富,海平面风浪较小,为合浦一带珍珠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留下了百越一带向中原王朝进献珍珠的记录,《逸周书》载伊尹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瞂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上述古籍所说的珠玑指的就是珍珠。《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进军岭南。此时珍珠已经成为南越进贡中原的重要贡物。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并誉满天下,人称“合浦珠”。在采珠的高收益下,当地官吏乘机贪赃枉法,大肆盘剥珠民,同时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过度捕捞,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合浦的珠蚌频临绝迹。

后来孟尝任合浦太守后开始革除前弊,废除对珠民实施盘剥的非法规定,同时禁止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资源,珠贝很快又回到了合浦的沿海,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合浦再次成为盛产珍珠的地方。《后汉书•循吏传》记载“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返)其业。”孟尝的关于采珠的革新政策为后世留下了“合浦珠还”的典故。

唐代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招徕海外的蕃舶,海内外的珍宝汇聚在广州,以至有了“人来皆望珠玑去”的说法。在文人雅士的诗词中,珍珠同样有一席之地,唐代白居易对着夜色中的江水,留下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诗句,邓陟在诗句中借珍珠来比喻自己清廉为官,造福百姓并向皇帝表忠:“至宝含冲粹,清虚映浦湾。素辉明荡漾,圆彩色玢㻞。昔逐诸侯去,今随太守还。影摇波里月,光动水中山。鱼目徒相比,骊龙乍可攀。愿将车饰用,长得耀君颜。”明代李时珍认为珍珠具有美白的药效,《本草纲目》记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泻”等,极大地凸显了珍珠粉的美颜功效。

伴随合浦珍珠名满天下的,是统治者继续对采珠民实施的压迫和对珠蚌的过度捕捞。南汉后主刘鋹滥采珠蚌,成立了一个2000人的采珠军事组织——“媚川都”,入宋后很快被废止。明朝期间几次罢采珠又恢复采珠,给珠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清代,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和资源的枯竭,采珠业逐渐衰落,康熙初年后官方采珠行为逐步被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南珠进入了科学养殖的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在“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合浦珍珠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3年,产量从每年不到50公斤,增加到每年600公斤以上,实现了产业恢复性发展,带动当地养殖、加工和销售人员达3万人,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合浦珍珠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来源: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