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就像身体的“燃料表”,高了低了都麻烦!糖尿病朋友要管好它,健康人群也要关注它。但怎么测才准?多久测一次?哪种方法最适合你?这篇由医院专家审定的超实用指南,一次说清!掌握科学监测,就是握住健康主动权!
血糖监测:为啥这么重要?
血糖失衡危害大:长期血糖过高(糖尿病)伤血管、伤神经、伤肾伤眼;血糖过低(低血糖)更危险,可能让人心慌手抖、头晕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管理的“眼睛”:对于糖友,监测是了解病情、调整药物/饮食/运动、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步!没监测,管理就是“盲人摸象”。
健康人的“预警器”:即使没糖尿病,定期了解血糖(尤其是有家族史、肥胖等风险的人),能及早发现“糖耐量异常”,抓住干预黄金期!
核心:监测是“看见”血糖变化的唯一途径,是健康管理的基石!
血糖监测“四大武器库”,你适合哪种?
选对方法,监测更轻松有效!
指尖采血(血糖仪):“经典随身款”
怎么测:扎一下手指,一滴血,几秒出结果。最常见、最便携。
优点:快速、便捷、在家就能做。
注意点:
选准仪器:买正规品牌,定期校准。
清洁到位:采血前肥皂洗手擦干,或用酒精棉片消毒并等完全干透!(湿酒精或手上糖渍会干扰结果!)
采血技巧:扎手指侧面(比指腹疼得轻!),采血前搓搓手或甩甩,选最小档深度。
保存试纸:防潮、防晒、避高温,用完盖紧!
适合谁:绝大多数糖友日常监测,健康人群偶尔筛查。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高科技动态追踪仪”
怎么测:在皮肤下埋个小传感器,自动监测组织液葡萄糖,数据实时传到手机/接收器。
优点:24小时连续监测,看清血糖波动全貌!尤其擅长发现:
悄无声息的夜间低血糖
容易被忽略的餐后高血糖
独特的血糖变化规律(像画“血糖地图”)
减少扎手指次数!
注意点:设备费用较高(每月几百到上千元),需医生指导使用和解读数据。
适合谁:1型糖友、血糖波动大/频繁低血糖的2型糖友、近期需精细调药/调生活方式的糖友、追求更优管理的糖友。(专家推荐:这类人群强烈建议尝试连续监测14天!)
静脉抽血(医院检测):“精准裁判员”
怎么测:医护人员抽取静脉血检测。
优点:准确度最高,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注意点:必须去医院/诊所,抽血相对麻烦点。
适合谁:初次确诊、定期复查、需要最精确结果时。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记忆卡”
怎么测:抽静脉血,测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优点:反映长期控糖效果,不受短期饮食波动影响。
关键数值:
健康人:通常< 6.0%
大多数成年2型糖友控糖目标:< 7.0%(具体目标医生会个性化制定!)
注意点:不能反映即时血糖高低或波动情况。
监测频率:每3个月测一次(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
测血糖,频率和时间有讲究!(听医生的最重要!)
打胰岛素的朋友(尤其1型或强化治疗):通常每天需测5次甚至更多!重点时段: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凌晨。
吃口服药或仅靠饮食运动控糖的朋友:
血糖没达标时:按医生要求增加次数。
血糖达标后:每周测2-4天(覆盖不同餐次和时段),不用天天扎。
所有人要警惕的“加测时刻”:
感觉心慌、手抖、出汗、头晕(可能是低血糖!)
生病、发烧、应激状态时
运动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
怀疑血糖异常时
CGM用户:按设备要求佩戴,重点关注动态图谱和趋势箭头。
HbA1c:遵医嘱,通常每3个月抽血查一次。
科学监测,事半功倍小贴士
记录是宝!不光记血糖值,还要记下:测量时间、吃的什么药/打多少胰岛素、吃了什么(尤其碳水)、做了什么运动、有没有不舒服。这能帮医生和你找到规律!
定期校准:血糖仪按说明书定期用标准液校准。
与医生“对表”:定期拿着你的监测记录找医生复诊,一起分析结果,讨论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目标值。监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千万别测完就完了!
科学监测血糖,就像给健康装上“导航仪”。它帮你看清路况(血糖变化),避开危险(高低血糖),调整方向(治疗方案),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健康生活)!掌握这把“金钥匙”,从现在开始,主动掌控你的血糖健康吧!
作者:河南医药大学(原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管护师 常莉
审核:河南医药大学(原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翟倩倩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