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日我国开始推广邮政编码制度

手写信件装入泛黄信封,标注收信人姓名、地址及邮政编码,曾是许多人往昔的记忆。邮政编码作为邮政通信的专用代码,对邮件机器分拣至关重要,旨在提升信件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1980年7月1日,我国正式启用全国统一邮政编码,初期要求使用信封左上方和右上方带红框邮政编码的格式,后简化为仅左上方带红框。此举标志着中国邮政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邮政编码最早起源于欧洲

邮政编码是邮政系统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最初尝试于1959年在诺威治地区实施。邮政编码由一组阿拉伯数字构成,专为标识邮局及其服务区域而设,同时也作为该区域内居民和单位的通信标识。

尽管英国率先展开研究,但全球首个正式采纳邮政编码的国家是德国。1961年,西德率先引入了四位数的邮政编码系统。几年后,随着邮政分拣中机械自动化的普及,邮政编码的效用愈发显著,因其便于机器识别数字而非语言,从而极大提升了信件分拣速度。随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纷纷跟进。至1988年初,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邮政编码制度。

时至今日,为推进邮件分拣自动化、邮政网络数字化,并加速邮件传递,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采纳了邮政编码制度。它已成为衡量一国通信技术与邮政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各国在邮政编码的具体规则上存在差异。

我国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码”制

我国现行的邮政编码体系为“四级六码”,简单明了,每组编码由6个数字构成。这6个数字各司其职,分别指代省(自治区、直辖市)、邮区、县(市)邮电局以及投递局(区)四级信息。前两位数字勾勒出省份的轮廓,前三位进一步细分至邮区,前四位则锁定了县(市)邮电局,最后两位则是精确到投递局(区)的编号。

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件数量激增,为了提高投递效率,我国在1974年踏上了研制邮政编码的征程。邮政编码的诞生,为信函分拣提供了机械化基础,是自动化分拣不可或缺的前提。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1978年,“全国邮政编码试行方案”出炉,并在辽宁、江苏、上海等地率先试点。1980年7月1日,邮政编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然而,由于宣传不够深入,当时不少单位和个人对邮政编码的推行持保留态度。同年9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一篇题为《一家方便万家难》的文章,引发舆论关注。面对压力及实施条件的不成熟,邮电部决定暂时搁置邮政编码的推行。直到1986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上,邮政编码的推行工作才得以重启。

在邮政编码使用初期,标准信封的设计也经历了变化。最初,规定使用左上方和右上方带有红框邮政编码的信封,后来简化为左上方带有红框的标准横式信封。这一变革,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结束了信封填写长期以来的随意状态,使之更加规范。

时至今日,民营快递行业蓬勃发展,快递单上虽仍保留着邮政编码一栏,但已不再强制要求寄件人填写。单号与二维码的普及,使得快递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处理配送信息。邮政编码,这个曾经承载着重要使命的数字组合,如今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邮政史上的一段记忆。如今,快递单上的那些醒目单号和二维码,已经悄然成为主角,很大程度上挤占了邮政编码曾经占据的位置。在快速流转的包裹世界里,人们更多地依赖这些数字化的标识来追踪和定位每一份寄托。邮政编码,那个曾经代表着信件归途的数字序列,如今在许多快递单据上,已渐渐退居幕后。

为什么邮政编码暂时不会被取消

曾有传言称,国家即将废除邮政编码,转而研究新型编码体系。这一说法被部分媒体捕风捉影,以《邮政编码即将成为历史?》等标题大肆报道。2019年,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出面澄清,明确指出这些报道与事实大相径庭。

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写信这一传统交流方式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即时通讯工具的多样化,人们不禁疑问:拥有四十多年历史的中国邮政编码,是否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对此,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资深专家、原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邵钟林给出了明确答复。他表示,邮政编码作为国家法定的邮政服务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而业内正在研究的新型编码,实际上是快递分拣码,旨在统一各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的编码标准,与邮政编码有着本质的区别。

邮政编码是邮政普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普遍服务,即无论身处何地、何时,人们都能享受到均等的邮政服务。相比之下,快递服务则未必能做到这一点。邵钟林指出,快递企业往往无法在全国所有乡镇设立网点,即使设立了网点,也可能无法提供每日服务。而邮政服务则始终如一,覆盖广泛。

从更深层次来看,以邮政编码为基础的邮政普遍服务,是国家保障公民通信自由的重要体现。这是国家出资,委托中国邮政公司向全国民众提供的普遍服务。在这一服务范围内,邮政编码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邮寄地址必须包含省、市、县、街道、乡镇、门牌号、房间号以及邮政编码。

“虽然现在写信的人少了,感觉邮政编码用得也不多了。但一旦需要写信,邮政编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保障公民基本通信权利的重要条件。”邵钟林表示。

参考来源:中国邮政、新华社、《新京报》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