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惊叹于朋友“奶茶炸鸡随便吃,体重纹丝不动”的体质时,或许该警惕:这种“吃不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警报。

一、“吃不胖”背后的双面性:基因与代谢的博弈

1.基因的双刃剑

人体约200个基因参与体重调控,如FTO基因变异可加速饱腹感信号传递,MC4R基因变异能提升基础代谢率15%,但携带这类变异的人群,可能伴随血糖调节障碍(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或骨密度下降(引发骨质疏松)。

2.代谢异常的隐形信号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导致身体“超速运转”,表现为心跳加速、多汗、体重骤降,长期可引发心脏衰竭。

肠道吸收障碍: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会破坏肠道绒毛,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即便食量大也可能出现贫血、维生素缺乏。

神经性厌食症:部分“瘦子”存在隐匿性进食障碍,通过心理性控制热量摄入,长期可致内分泌紊乱、器官功能衰退。

二、警惕“外瘦内胖”陷阱

BMI正常≠健康。15%的瘦子存在“隐性肥胖”:内脏脂肪超标、肌肉量不足,其脂肪肝、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30%。由于缺乏肥胖预警信号,这类人易忽视体检,错过早期干预时机。部分瘦子因长期节食或缺乏运动,肌肉量流失导致基础代谢率(BMR)下降,身体进入“节能模式”,恢复正常饮食后更易囤积脂肪。10%的瘦子存在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剧烈,长期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三、“瘦子”的科学管理方案

1.定期体检:重点筛查甲状腺功能、血糖、肝功能、骨密度及血脂,排查代谢异常与疾病隐患。

2.饮食优化:拒绝高热量垃圾食品,增加优质蛋白(鱼虾、鸡胸肉、豆类等)和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等);选择低GI食物,稳定血糖,避免节食以维持基础代谢。

3.运动干预:每周3次力量训练(哑铃、深蹲等)增加肌肉量,搭配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提升燃脂效率。

4.心理与作息调节:每天保证7小时-8小时睡眠;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压;若出现食欲波动或体型焦虑,及时寻求心理评估。

真正的健康,是内在代谢系统与外在体型的双重和谐。

□瑞安市人民医院内分泌、呼吸与危重症病区主管护师吴可可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