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王立祥教授,近年倡导“读千篇万卷、行千山万水、观千载万物、结千家万户”的“四千四万”理念,铸就①开卷有益、照亮思想;②知行合一、锤炼担当;③博物致知、守正创新;④凝聚合力、众行致远的立体化成长的时代哲学与文明路径,与同仁分享之!

1.开卷启智:读千篇万卷的思想之光

读“千篇万卷”是人类文明传承与思想启蒙的根基所在。从孔子“韦编三绝”研读《周易》,到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宏愿;从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留下的思想足迹,到钱学森万卷藏书筑就的“导弹弹道”,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思想飞跃无不以广博的阅读积累为基石。这种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是与先贤思想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朱熹“虚心涵泳”的治学理念,正是倡导通过沉浸式阅读实现精神的再生与思想的升华。在知识爆炸的当代,“千篇万卷”更意味着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要求我们既深耕专业经典,又博采众家之长。阅读的本质是思想能量的传递与转化。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通过遍读经史、参悟朱陆,最终在龙场驿丞任上悟出“知行合-”的真谛,将书本智慧转化为心学体系;近代梁启超东渡日本期间“日阅书数万言”,著成《新民说》等系列启蒙著作,正是阅读积累向思想创造转化的典范。正是批判性吸收国际经验的典范。这种“博观约取、守正出新” 的阅读智慧,才是思想之光照亮实践之路的核心所在。

2.知行合一:行千山万水的担当之路

“四千四万”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实践篇章。“行千山万水”的本质是认知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三十四年间足迹遍及今19省区,“遇野人樵夫必询曲径,涉危崖必究脉络”,终成《徐霞客游记》这一地理学巨著。近代陶行知更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重塑教育理念,在晓庄师范开创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育模式。新时代赋予“行千山万水更丰富的内涵。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行”的内涵已从地理空间的跨越升华为多维领域的开拓:科研工作者“坐十年冷板凳”攻克技术难关如同攀登科学险峰;扶贫干部走遍千沟万壑犹如穿越发展群山;中国高铁人用钢轨丈量大地,将“千山万水”化为通途”。这种行动哲学的核心在于:以脚步丈量现实,以实践锤炼担当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3.博物维新:观千载万物的创新之境

历史智慧的时空对话。观千载万物”是人类认知世界与创新思维的源泉。司马迁著《史记》前“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历史现场感悟文水氺明脉络;宋应星《天工开物》记录百余种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这种“博物致知”的智慧传统,在近代科学中发展为系统性观察与实验方法-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采集上万标本,最终提出进化论;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获取灵感,发现青蒿素抗疟功效。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视野,跨时空观察为创新提供多维视角。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宇宙观照与张衡“勤学如春起之苗的微观体察,共同构成中华认知传统的两翼。现代创新更需这种多尺度观察能力:既要如钱学森倡导的“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建立系统思维;又要具备袁隆平“在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的微观洞察。守正创新的认知法则,观千载万物”的核心在于在历史纵深中把握变革规律。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智慧,与王安石“视时势之可否”的改革理念,都体现着尊重传统与突破创新的辩证统一。新时代的“四千四万”精神强调:“顺应千变万化的创新大潮,无惧千难万险的挑战荆棘”。

4.众行致远:结千家万户的聚力之道

共同体的历史建构。人类文明本质上是协作网络持续扩展的进程从良渚古城的水利共同体到《周礼》“五家为比十家为联”的基层组织从丝绸之路的商贸网络到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的商帮体系,“结千家万户”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聚力攻坚的体系创新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要求系统性协作创新。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聚力模式,与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倡导的“千山万水走得更远,千辛万苦责任更重,千言万语交流更多千难万险商战更勇”形成深刻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实践,结千家万户”在全球化时代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共同体构建需要制度创新,这些探索证明:当千万个体的智慧通过制度设计形成合力,便能创造“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的发展奇迹。

四维一体的文明哲学:立体化成长的时代价值。“四千四万”理念构成相互关联的成长矩阵,四维度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读千篇万卷”提供思想燃料 “行千山万水”转化实践动能“观千载万物”培育创新视野,“结千家万户”凝聚群体智慧。这种立体化成长模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它既传承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中华认知传统,又融合了“团结奋斗、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形水水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哲塔知识积累与行动转化乡镇企业崛起历程中,农民企业家们通过“千言万语”学习技术,“千辛万苦”付诸实践,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个体突破与群体协同从“四千四万”精神到新时代“四千四万”内涵的升华,体现着个体奋斗与集体福祉的统一。这种“个体-系统”的协同机制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四千四万”理念为人类文明转型提供东方智慧。当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挑战日益严峻,我们需要更开放的“观干载万物”洞察文明兴衰规律:当技术革命重塑知识生产,“读千篇万卷”需要融合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当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结千家万户”呼唤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创新;当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行千山万水”亟待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四维一体的“四千四万”哲学,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的当代表达。它昭示我们:在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的新征程上,唯有着力构建知识积累的深度:实践探索的力度、历史视野的广度、共同体建设的温度,才能开辟出真正的人间正道,在历史的星空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

参考文献:

王立祥.坚定红色发展绿色弘扬本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0].http://heory.people.com.cn/n1/2019/1225/o40531-31521258.html,201942-25.

王立祥. 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Chinese Journal of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3】王立祥.谱写生命健康时代“心”华章叨.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31(8): 923-927.D0l: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8.001.

(作者:王立祥,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来源: 王立祥:“四千四万”立体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