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有大熊猫,水中也有大熊猫,这种被誉为“水上大熊猫”的珍稀海洋哺乳动物就是白海豚。
虽名为“白海豚”,成年个体却常呈现迷人的粉红色。因为它们的皮下血管十分活跃,剧烈运动时体表充血,白色皮肤便透出粉红光泽。更神奇的是,它们的体色随年龄演变:幼年时全身铅灰,青少年期出现灰斑与粉红斑块交错,直至成年才褪为纯净的白色或粉红。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鲸目海豚科驼背豚属。成年体长通常可达2.5米,体重200-250公斤,寿命在33-36年之间。
它们演化出一套精密的回声定位系统:前额的额隆发射超声波,下颚骨接收回波,如同自带声呐,能在浑浊河口中精准定位猎物。
这种能力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栖息的环境多是水深不足10米的浅海和河口区域,那里悬浮泥沙多,能见度低。黎明与黄昏的涨潮时分,是它们最活跃的捕食时刻。它们以10-25厘米的咸淡水鱼类为主食,偶尔捕食头足类,且演化出“不咀嚼、直接吞咽”的独特进食方式。在钦州三娘湾,渔民曾目睹它们合作驱赶鱼群的高超策略——这种社会化捕食行为展现了它们不逊于黑猩猩的群体智慧。
而它们的社交生活同样丰富:三五成群是常态,母子豚形影不离,幼豚需哺乳6个月,并在母亲保护下学习生存技能。
尽管适应力出色,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仍面临多重威胁。白海豚现存至少8个地理种群,但遗传检测显示,其中6个种群间几乎不存在个体交流。170公里外的台湾种群与厦门种群“老死不相往来”,珠江口与北部湾种群同样隔绝。这种碎片化导致近亲繁殖加剧,种群遗传多样性持续降低。
另一方面,白海豚的栖息地也受到了压缩,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填海导致650公顷海豚栖息水域永久消失,大屿山东北海域自2015年后已无白海豚踪迹。
台湾西岸35%的摄食环境被摧毁,种群被迫割裂。即便在保护较好的钦州三娘湾,平陆运河开通和北海港扩建也正切割它们的家园。水下噪音也是威胁白海豚生存的一大因素。打桩作业产生的冲击波可损伤其听觉系统——一项研究显示,船只噪音使海豚通信范围缩小45%。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科研人员发现传统200米“安全距离”不足以保护白海豚,将其扩展至500米才勉强维持声环境安全。
更令人忧心的是,迷途事件频发:老年白海豚因导航系统受噪音干扰,误入珠江内河达300公里,最终搁浅待援。
面对危机,中国正构建科学保护网络。港珠澳大桥项目投入3.4亿元专项保护资金,开发“声学驱赶系统”,用威慑性声学屏障引导海豚远离施工区,最终实现“零伤亡、不搬家”目标。栖息地修复也在推进:钦州投入1.47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观测基地,并以“三墩路”为界,西侧发展工业,东侧保留原始湿地,为白海豚守住一片净海。
鉴于种群隔离严重,专家提出在北部湾风电场水域应用“邻里生物多样性技术”——通过增殖鱼类资源扩大白海豚栖息范围,促进不同种群相遇繁殖。
同时,提升保护区覆盖率刻不容缓:现有15个保护区仅覆盖9.5%的栖息面积,海南种群甚至完全处于“保护真空”。为解决渔业冲突,珠江口实施“渔民转产”计划:将拖网渔船补贴从2500元/千瓦提高至5000元/千瓦,引导渔民转投生态旅游或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在钦州,国际海豚文化节将科学保护与妈祖传说(白海豚别名“妈祖鱼”)结合,让守护粉红海豚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来源: 科学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