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手”在医学上规范称为“腕管综合征”,是指掌管手指感觉的正中神经在手腕腕管处受到压迫,导致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靠近中指的那侧出现刺痛、麻木等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手腕长时间维持敲击键盘、玩手机、按鼠标等同一个动作,挤压到了手腕里的神经,从而引起手部不适。

其症状主要有:

1. 手部麻木刺痛:长期使用鼠标,手部经脉气血不畅,导致拇指、食指、中指及部分无名指出现麻木、刺痛感,尤其在夜间可能加重,甚至影响睡眠。

2. 手部无力:气血不能充分滋养手部肌肉,就会出现手部无力的情况,表现为握力下降,拿东西不稳,难以进行精细的动作,如写字、扣纽扣等。

3. 腕部疼痛:手腕处是鼠标手症状集中的区域,此处经脉气血阻滞,会引发疼痛,且疼痛可能会向手臂等部位放射。

中医如何防治鼠标手?

1. 中药调理

针对“鼠标手”,中医会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中药调理。对于气血瘀滞型,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养血行血,能改善手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麻木。若伴有风寒湿邪侵袭,可选用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祛风除湿,秦艽舒筋通络,防风祛风解表,能驱散风寒湿邪,减轻症状。中药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需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2. 针灸推拿

• 针灸:通过针刺手部的合谷、内关、外关、曲池等穴位,能调节经络气血,激发经气,起到止痛、消肿、改善手部功能的作用。针灸治疗每周进行2 - 3次,根据病情调整疗程。

• 推拿按摩:可直接作用于手部肌肉和关节,通过揉、捏、推、拿等手法,放松手部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推拿时,可重点按摩手部的劳宫、鱼际等穴位,但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3. 中药外敷与艾灸

• 中药外敷: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手部患处。常用的中药有乳香、没药、三七、冰片等,将其研末后,用醋或酒调匀,敷于手部疼痛部位,能通过皮肤渗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外敷时间一般为每次2 - 4小时,每日1 - 2次。

• 艾灸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可选用艾条或艾炷,对手部的合谷、内关等穴位进行艾灸。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0 - 15分钟,每日1次。艾灸能促进手部气血运行,增强手部抵抗力,缓解“鼠标手”症状。

4. 功能锻炼

中医强调“动则不衰”,适当的功能锻炼对“鼠标手”的防治非常重要。可以进行以下锻炼:

• 手指伸展运动:将手掌平放在桌面上,手指尽量伸展,然后弯曲手指,重复多次,能锻炼手部肌肉和关节。

• 握拳运动:先用力握拳,再缓慢松开,反复进行,增强手部力量。

• 八段锦中的动作:如“攒拳怒目增气力”,也能活动手部关节,增强手部气血运行。

5. 穴位按摩

• 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原穴,具有调气止痛之效。取穴法为手腕的掌侧取穴,位于腕横纹正中,紧握拳头可见有两条明显凸起的肌腱,大陵穴就位于肌腱之间。按摩法为以对侧手拇指置于穴位上,其余四指在手腕背侧固定,拇指稍用力按揉穴位,微觉酸麻为度,每次约10分钟。艾灸法为以艾条置于穴位皮肤上方约3 - 5厘米,施行悬灸,每次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温和为度。

• 曲池穴: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肢曲池穴,其余四指放在肘后侧,拇指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可调节脏腑,活血止痛。

• 手三里穴:用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侧手三里穴,其余四指附在穴位对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可理气和胃,通络止痛。

• 腕痛穴: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具有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等功能,可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

6. 日常防护

• 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部操作姿势。使用鼠标时,手臂自然下垂,手腕不要过度弯曲或伸展,减少对手部经脉的压迫。

• 适度休息:工作中要定时休息,活动手部关节,如握拳、伸展手指、旋转手腕等,促进气血流通。

• 保暖防寒:注意手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入侵。可佩戴手套或使用暖手宝,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

作者:陈贞冲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潭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来源: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潭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