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砼心向疆团队搜集整理

在腾格里沙漠东缘,沙柳与梭梭组成的植物沙障正以生命韧性对抗风沙。当狂风掠过沙丘,这些看似柔弱的植物如何如坚固的工程屏障般固沙?让我们从生态物理学角度解读其防风固沙的奇妙机制。

图中所示为草方格治沙 图片来源:新浪网

**第一、**植物沙障的防风固沙原理

植物沙障通过"空中-地表-地下"的立体系统协同防风:地上枝条形成多孔结构,如同天然"风筛",使气流分流时因摩擦损耗动能;地表枯萎枝叶形成腐殖质层,增加地面粗糙度,进一步降低近地表风速;地下根系网络如锚点深扎沙层,从根本上固定沙粒,阻止风蚀启动。当气流遇障,障前沙粒因动能不足开始沉降,穿过枝条的气流在障后形成涡流,促使沙粒持续堆积。随着积沙带不断抬高地表,风蚀洼地被逐步"填充",从源头减少风沙产生,重塑荒漠地表形态。

**第二、**典型植物沙障的物种选择与配置智慧

在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凭借独特的生理特性成为沙障的核心成员。耐寒耐旱的沙柳枝条柔韧性极强,即便被流沙掩埋也能萌发新枝,其通过蒸腾作用增加近地表湿度,促进沙粒黏结,增强固沙能力。梭梭以肉质化枝条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分泌的黏性物质与沙粒形成"结皮",显著提升所在区域的起沙风速,固定可观体积的流沙。豆科植物花棒的根瘤菌可改良贫瘠沙质土壤,其枝条形成的疏透结构孔隙率适中,兼具防风与透光双重功能,有效减缓沙丘移动速度。

植物沙障的布局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流动沙丘区,按垂直主风向每隔一定距离种植2行沙柳形成"阻沙带";在风蚀强烈的平地,用沙柳与沙蒿交替种植成网格,并在网格中心栽种耐旱作物;沙漠边缘地带则外侧植花棒、中间种沙柳、内侧育苜蓿,构建宽幅乔灌草复合系统,形成多层次生态防护屏障。

**第三、**植物沙障的生态实践与显著效益

库布其沙漠北缘的大面积植物沙障,使主风向上的年均风速明显降低,流动沙丘占比大幅下降,形成广阔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域。同时,沙障区空气湿度与土壤含水率显著提升,为更多植物定植创造了适宜微环境。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侧的防护带,由外侧沙拐枣、中间梭梭、内侧红柳组成,大幅降低了公路沿线风速与输沙量,保障公路长期不受严重积沙影响。更令人欣喜的是,沙障内逐渐形成昆虫-蜥蜴-鸟类的食物链,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荒漠生态系统韧性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科技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植物沙障正迈向智能化:植入式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沙障区风速与沙粒运动轨迹,为精准维护提供数据支撑;智能滴灌系统与植物蒸腾信号联动,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但极端干旱年份植物成活率低、多年生植物衰退更新、跨区域风沙联防机制完善等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正如治沙专家所言,植物沙障并非被动的挡风墙,而是与风沙动态博弈的生命系统,每一株沙柳都是自然界训练有素的防风工程师,在荒漠中书写着生命征服沙地的生态史诗。

图中所示为植物沙障治沙成效 图片来源:土木在线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