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建设是应急管理事业的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逐渐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防,从个体避险升级为社会共治,对安全的需求也随之升高。公益事业是指以推动社会公共利益改善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等主体发起的各类社会服务、公共福利及慈善活动。其本质是通过资源整合与行动协同,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众福祉,具有非营利性、公共性、利他性三大核心特征。由此可见,安全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一项公益事业,它需要全社会非营利性的共同参与共同传播,本质上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为根本。因此,重新审视安全文化建设的属性定位与发展逻辑,探讨如何将其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推进,显得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公益事业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特征

安全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且无法排除他人不支付费用而享受该产品。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公共服务,其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安全文化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因个体难以独占收益而忽视参与意愿,最终导致“市场失灵”。所以要由政府等公共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与建设力度,依靠公益性机制,才能保障其普惠性供给。

外部性特征

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显著正外部性。对企业而言,积极建设安全文化,除保障自身生产安全、降低事故损失外,还能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为行业提供示范标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重视安全;对社区来说,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可减少火灾、盗窃等安全隐患,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周边社区也会受积极影响借鉴经验。这种外部性惠及社会多元主体,表明安全文化建设社会效益远超企业或局部个体私利。这种正外部性决定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回报”远高于“私人回报”,必须通过公益化机制弥补市场供给不足。

)社会契约理论

依据社会契约理论,社会成员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与公共安全,自愿让渡出部分权利给政府等公共管理机构,从而形成一种契约关系,也即社会责任。在这种契约关系下,政府有责任为社会成员提供包括安全保障在内的公共服务。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会契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也在这一契约关系中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各方共同履行责任,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这一公益事业的发展。

(四)公共利益属性

安全文化建设以维护无特定群体的安全利益为核心目标,亦即有广泛的全民性、全域性和全社会性,充分体现了无差别的显著的公共利益属性,追求公平普惠、超越了个体或团体私利的本质特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精准的指挥棒和公正心,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与合理的资源调配,推动公共安全资源向安全保障薄弱的地区和群体倾斜。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老旧社区,都彰显着安全文化建设对公平性的执着追求,确保每位社会成员都能平等享有基本安全服务,实现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与公共利益属性。

二、公益化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公益导向的政策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制定专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明确安全文化的公益性属性,规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的权责义务。从安委会成员单位抽调成立安全文化建设专班。将安全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要求企业按照年度营收的一定比例计提安全文化专项资金。二是创新筹资模式。由财政部门牵头组建安全文化公益基金,构建"财政注资+企业捐赠+社会众筹"的多元筹资架构。通过绩效评估、专项审计等方式确保资金使用效能。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模式,在税收优惠方面,对企业捐赠实行税前全额扣除,对社会组织给予运营补贴。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例如发行公益彩票或举办慈善募捐活动,拓宽资金来源。

(二)强化统筹协同构建多元共治的公益生态链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引导高校、救援队、企业成立公益宣教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如安全志愿者服务、安全宣传活动等。二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捐赠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助力公共安全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施展社会组织自身优势。组织宣教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公益基金筹集资金、开展公益项目等方式,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三)加大技术赋能打造数字时代安全公益新范式

一是发展“数字公益”安全培训项目。鼓励开发“安全元宇宙”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火灾、地震等场景,用户可通过手机免费参与沉浸式演练。建立“安全知识众筹”机制,鼓励公众上传身边隐患案例与解决方案,形成共建共享的知识库。二是建设安全文化公益云平台。构建公益云平台系统,公众端提供安全知识学习、公益活动报名、隐患举报功能。企业端实现安全文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公益数据申报。政府端动态监测安全公益指数、智能调配资源。三是发展安全文化公益科技产品。开发"安全公益机器人",深入农村、社区开展互动科普。利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安全公益体验馆"。推广公益智能安全穿戴设备,如独居老人防跌倒手环、建筑工人预警安全帽。

(四)增强文化引领筑牢安全公益的社会根基

一是创新安全文化公益传播。实施"安全文化公益传播工程",制作《安全公益》系列纪录片,登陆纪录频道。开展"安全公益微视频大赛",开发"安全公益"主题文创产品,如安全成语拼图、应急儿歌专辑等。二是构建公益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文化公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校、中小学开设"安全公益"必修课程,建立"安全公益学分"制度,要求青少年每年需完成一定时间安全公益实践。三是发挥媒体与科技企业的传播优势。引导主流媒体开设“安全文化”专栏,互联网平台开设“安全科普”专区,通过媒体、广播、宣传栏等广泛传播安全文化理念和知识。还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将复杂的安全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宣传。

来源: 安全科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