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村(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交往的核心场所,也是构成安全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和安全文化落地的神经末梢。其建设成效直接关乎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根基稳固。伴随人类社会步入风险时代,村(社区)各类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多。因此,加强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既是提升居民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的关键抓手,更是构建平安社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一、村(社区)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
(一)社会安全治理的基底
村(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承载着绝大多数人口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落,都聚集着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里,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生产活动等都与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村(社区)的安全状况是整个社会安全状况的缩影,抓好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就等于抓住了社会安全的基础环节。同时,从系统论视角看,国家安全文化体系是由"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构成的六级系统,村(社区)作为最基础单元,其安全文化成熟度对整个系统具有"根基性"影响,这种"基底强化效应"远高于高层级治理措施。
(二)安全文化传播的第一站
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安全文化传播的"第一站"与核心枢纽。家庭作为村(社区)的细胞单元,天然承担着安全文化启蒙的重要使命。长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构成了儿童接受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这种代际传递机制,使安全文化如同基因般在家庭内部延续,形成持久的文化生命力。村(社区)这种基于熟人社会的传播模式,以情感共鸣消解说教感,以生活场景增强代入感,使安全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为重要的是,村(社区)的安全文化传播具有显著的"涟漪效应",安全文化便从零散的知识碎片凝聚成具有约束力的文化生态。
(三)风险防控的前沿阵地
村(社区)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安全风险。在城市社区,老旧小区的电气线路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容易引发火灾事故;电梯故障、高空抛物等也威胁着居民的安全。在农村地区,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频发,对农业生产和农民住房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同时,农村的道路交通状况相对复杂,农用车辆与行人混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此外,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在村(社区)层面也较为突出。由于村(社区)与这些风险源直接接触,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因此,加强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全社会的安全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
经济学分析表明,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边际效益递增"特征,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安全治理体系中投入产出比极高的战略支点。相较于高层级治理,基层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高效转化,能够通过日常管理与居民互动,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安全需求,避免了高层级政策因标准化要求导致的适配性不足问题。在村(社区)层面,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建设的效益呈现持续累积特征,极大降低了风险演变为事故的概率。当安全意识内化为居民的行为习惯,当应急技能转化为社区的集体能力,这种文化资本将产生长期的风险防控效能。
二、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力量,从县级安委会、减灾委成员单位抽调组建安全文化建设专班,负责顶层规划并将安全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村(社区)成立专门的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安全文化建设专班,负责制定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如《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分散多头开展工作。三是组建师资队伍。从应急管理、公安、消防救援、卫生健康、教育等县级安委会、减灾委成员单位中借调组成不少于20人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能力的专业师资力量,工资由原单位发放,提供人才保障。
(二)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教育模式
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教育内容。针对不同人群,整合学术界,救援界,医疗界三界力量,围绕人民群众身边常见突发事件,从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前期处置,院前急救五个方面展开内容设计。二是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理论+实践”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如举办安全文化节、安全知识讲座、实操训练、文艺演出等活动,还可以开展"安全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模式,让儿童成为传播者。三是建构本土化传播体系。农村地区依托庙会、赶集等传统场景,开发如"安全皮影戏""消防山歌"等民俗载体,城市社区利用社区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打造"安全微剧场"。另外,结合基层实际,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安全文化品牌,提升影响力。
(三)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机制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并把该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二是激活企业参与动能。鼓励企业以多元化方式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中,通过税收减免、荣誉表彰、项目合作等激励政策,吸引他们以冠名赞助、设施捐赠、技术输出等方式支持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三是释放社会组织效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贴近基层、灵活高效的独特优势,支持社会组织组建专业宣教团队,深入村(社区)开展宣传活动。鼓励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安全文化公益基金、对接社会资源等方式,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四)集成“媒体+智慧+数据”生态系统
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定期发布安全知识、安全提示、安全事故案例等内容。制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安全宣传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同时,建立村(社区)安全交流群,及时推送安全信息,解答居民的安全疑问。二是建设数字化智慧平台。开发村(社区)安全文化APP,集成隐患上报、知识学习、应急预警等功能。集成多场景安全产品,运用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安全流动宣传车,提升参与者的应急技能掌握率。三是建立村(社区)安全文化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形成村(社区)安全文化数据资源体系,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精准识别安全文化建设短板,激发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来源: 安全科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