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在消失的"机械手"

在东莞某电子厂,曾需要300人完成的电路板检测工作,现在由12台AI质检设备24小时值守完成。这类重复性操作岗位正经历着最直接的替代:

  • 装配线重复作业员(替代率超65%)
  • 标准化质检员(AI视觉检测准确率达99.9%)
  • 仓库分拣员(AGV机器人效率提升400%)

二、人机协作的新工种

某新能源汽车工厂的"机器人训练师"李工,日常工作是为机械臂编写柔性化程序。这类增强型岗位呈现爆发增长:

  1. 工业数据标注师(标注设备振动数据训练预测模型)
  2. 数字孪生工程师(构建虚拟产线进行仿真测试)
  3. 智能设备保育员(维护500台设备的数字健康档案)

三、不可替代的"人类特区"

三一重工的"智能制造体验官"岗位,要求既懂焊接工艺又能设计交互界面,这类复合型岗位凸显人类优势:

  • 创意调试专家(解决AI无法处理的非常规故障)
  • 工艺创新顾问(将老师傅经验转化为数字规则)
  • 人机交互设计师(优化工人与智能系统的协作体验)

四、转型路线

根据工信部2025智能制造人才白皮书数据,建议从业者按以下三维度规划转型:

1. 垂直升级路径(技术纵深)

生产线操作工 → 设备运维技师 → 智能产线架构师
案例:富士康工人通过学习PLC编程晋升为数字化车间主任

2. 横向扩展路径(技能跨界)

焊工 + 学习Python → 焊接参数优化师
质检员 + 学习数据标注 → AI训练工程师
代表企业:格力电器内部转岗培训体系

3. 复合增值路径(人机协同)

传统岗位 + 新技能 = 新兴职位

  • 仓库管理员 + IoT技术 = 智能仓储调度师
  • 工艺工程师 + VR技术 = 虚拟生产设计师

来源: 镇江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