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这个小小的“生命守护者”,已经帮助无数心动过缓的患者重获健康心跳。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的科学护理和长期管理,才是确保起搏器稳定工作、保障您生活品质的关键。掌握以下注意事项,让您与起搏器和谐共处,安心拥抱每一天。
术后早期(出院后至数周内):伤口护理与活动管理是重点
伤口呵护,严防感染
保持干燥清洁:按照医生指导更换敷料。伤口完全愈合前(通常2周左右),避免沾水,淋浴需谨慎(可用防水贴保护或擦浴),禁止盆浴、游泳。
密切观察:每天检查伤口及周围皮肤。若出现红肿、发热、持续疼痛加剧、异常分泌物(脓液)或发烧,立即联系医生,警惕感染。
避免摩擦:穿着宽松、柔软的内衣,减少对伤口的摩擦和压迫。
活动有度,循序渐进
上肢限制:术后早期(通常前4-6周),植入侧手臂(多为左侧)避免高举过肩、用力外展、提拉重物(一般建议不超过5-10斤)、剧烈甩动(如用力挥拍打球、游泳)。这些动作可能导致电极导线移位或脱位。
温和活动: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如散步,但需量力而行,避免疲劳。可进行植入侧手臂的轻柔前伸、握拳等康复动作,具体遵医嘱。
避免挤压:睡觉时避免长时间压迫植入侧,早期可采用平卧或健侧卧位。
药物管理,遵嘱服用
按时、准确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有任何疑问咨询医生。
长期生活:电磁干扰与自我监测
认识并规避电磁干扰(EMI)
家用电器:绝大多数安全(如电视、收音机、电热毯、微波炉、洗衣机)。但保持距离是通用原则。使用电磁炉、电钻等较强磁场设备时,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建议15-30厘米以上),操作时间不宜过长,感到不适(如头晕、心悸)立即远离。
通讯设备:
手机:建议使用起搏器对侧耳朵接听电话。避免将手机直接放在起搏器上方的上衣口袋。优先选择蓝牙耳机。
对讲机/无线电:保持安全距离(通常建议至少15厘米)。
防盗与安检系统:
商店防盗门(EAS):正常通过即可,不要在中间停留。
机场安检门(拱门式):务必提前告知安检人员您装有起搏器。通常需要手检,避免长时间靠近拱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应在起搏器区域快速扫过,避免长时间停留。
医疗设备:
磁共振成像(MRI):目前心脏起搏器多数兼容3T MRI,起搏器识别卡(担保卡)通常标注为“MRI兼容”,有疑问时,咨询您的起搏器医生。即使植入心脏起搏器兼容3T MRI,做相关检查前务必告知医生和技师,多数起搏器需要检查前开启MRI模式,MRI检查后关闭。
电外科设备(如电刀、射频消融)、体外除颤仪(AED电极片需避开起搏器)、放射治疗、碎石术等:需提前告知操作医生,他们会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理疗设备:避免在起搏器附近使用透热疗法(短波、微波、热疗)、治疗性超声。使用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前咨询医生。
工作场所:如工作涉及大型电机、发电机、变压器、电焊设备、强磁铁等强电磁场环境,务必告知雇主和医生,评估风险并采取防护措施。
自我监测,及时就医
每日自测脉搏:在医生指导下,养成每日在安静状态下自测脉搏的习惯(至少1分钟)。记录脉搏次数和节律是否规律。若发现脉搏持续低于起搏器设定的下限频率或出现严重不规则,应尽快就诊。
识别异常症状:若出现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如头晕、黑矇、近乎晕厥或晕厥、明显气短、持续异常乏力)或新发的心悸(感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应及时就医。
关注电量:起搏器电池耗竭是渐进过程。在每次程控随访中,医生会评估电池状态。如果起搏器发出特殊的提示信号(如频率减慢),或您在随访间隙出现上述异常症状,需立即联系医生。
至关重要的定期随访
程控随访:这是起搏器管理的核心
目的:医生使用专用设备(程控仪)无线读取起搏器数据,评估其工作情况(包括电池状态、电极导线功能、起搏/感知比例等),并根据您的病情变化调整参数(如起搏频率、输出能量等)以优化治疗效果。
频率:第一次一般在术后三个月左右,之后通常每6-12个月一次。接近电池耗竭期时随访会加密。务必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的随访时间表。
常规检查:定期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Holter)有助于评估起搏器功能和心律失常情况。
心理与生活调整
积极心态:起搏器是为了让您生活得更好、更安全。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以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社交活动和工作(强电磁环境的工作除外)。
适度运动: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打高尔夫)。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如拳击)或可能导致电极损伤的活动(如剧烈甩臂的运动)。
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这张卡记录了您的起搏器型号、植入日期、医生信息等。务必随身携带!在就医、旅行、过安检时出示此卡非常重要。
植入起搏器是生命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充分理解并认真执行术后注意事项,是您与这个“贴心伙伴”长久、稳定合作的基础。定期随访是保障安全与疗效的生命线,切勿掉以轻心。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随时咨询您的心内科医生或起搏器随访团队。科学管理,细心呵护,让起搏器成为您享受健康、活力生活的坚实后盾!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 何叶 主管护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 马芳芳 副主任护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 夏莹 副主任护师
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程中伟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