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为它描绘过一幅传神的肖像:“头戴黑礼帽,身穿燕尾服,一派优雅绅士的风仪。”在尚无精准预报的年代,先民们早已慧眼识珠,将黑头鸟的鸣叫奉为天籁信使。民间智慧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诀:“晚哇阴,早哇晴,半夜哇来不天明”——黑头鸟是盐碱滩上的精灵,曾是人们解读天时的活罗盘。
黑头鸟学名为黑嘴鸥,已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的优雅生灵,是沿海滩涂忠实的候鸟。体长32厘米左右,嘴黑色,脚紅色,頭上半部為黑色,眼睛外罩一圈白,浑身玉羽银翎,尾部顺其下势垂有三角型黑带,远远望去,活脱脱一位穿着燕尾服、翩翩起舞的绅士。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张醒目的黑色嘴巴,如墨玉雕琢般光亮,配上鲜红如宝石的眼睛与雪白眼圈,面孔清丽而独特,让人过目难忘。
它是一位天生的航海家。在辽阔无垠的辽东湾上,世代耕波犁浪的渔民,早已熟识这群“黑头鸟”。它们喜欢围绕着航船,如精灵般欢舞纷飞。那翩跹的身影,不仅为漂泊海上的旅人驱散了单调与寂寞,更在浓雾锁海、方向难辨的危急时刻,成为引领船只穿越迷障、平安驶向港湾或海岸的活体灯塔。
它是一位低调的建筑大师。它们不屑于安逸的岛屿或寻常滩涂,偏偏钟情于那咸涩荒芜、人迹罕至的盐碱地,在低矮坚韧的碱蓬丛中安家。鸟巢就地取材,巧妙搭建于碱蓬枝杈之上——几根枯枝,些许柔草,便编织成一只结构精妙的浮水摇篮。当潮汐上涨,海水漫灌滩涂,这看似简陋的摇篮竟能神奇地随波浮起,稳稳承载着巢中的卵或雏鸟,安然度过水漫金山之险。初生的雏鸟更是伪装高手,一身灰褐绒毛完美融入滩涂底色,静伏不动时,恍若一块不起眼的土坷垃——这是大自然赐予它们最原始也最精妙的生存铠甲。
它还是一位勤恳的生态清道夫。它的食谱广泛而“务实”:鱼虾贝类、各类昆虫,更不避讳人间的弃物、动物的遗骸以及种种不洁之物。它以大地为餐桌,孜孜不倦地清理着滩涂上的“边角料”,默默扮演着维系湿地生态平衡的无私保洁员。
黑嘴鸥——这盐碱滩涂间永恒轻舞的精灵!它以墨玉般的喙、红宝石般的眼,和那融入血脉的生存智慧,在沧海桑田的宏大叙事里,书写着微小却无比顽强的生命诗行。它翩跹的身影,不仅是我们窥探湿地生态的一扇窗,更是自然母亲在潮起潮落间留下的深刻印记。当红日西沉,再次凝望万鸥齐飞的壮阔景象,我仿佛听见自然的呼唤——唯有人类对湿地怀抱敬畏,对生灵心存怜惜,这些灰白羽翼才能永远在咸涩的风中自由舒展,继续吟唱那古老而动人的滩涂歌谣。
来源: 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