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这株拥有千年驯化历史的植物,早已超越了“粮食”的单一属性。作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它维系着中国超60%人口的餐桌;它也是湿地生态的守护者,如同天然海绵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它更是农耕文明的精神象征,从河姆渡遗址的古老碳化稻谷,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描绘,承载着中国人对“水稻”的美好印记。
水稻生长从育秧开始,秧苗的质量直接影响水稻返青、分蘖等生育进程,以及后期所表现出来的抗逆性、抗倒伏和最终产量。今天,让我来带大家走进水稻育秧世界,探索水稻是如何从一粒稻谷萌发成为一株禾苗的。
一、育秧的意义
水稻育秧,简单来说,就是为水稻种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顺利生根发芽、长成壮苗。育成的壮苗需移栽到大田中生长方能结成稻谷,这是移栽的过程;也有直接播种到大田中,不移栽,即为直播稻。育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
种子发芽受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影响。育秧能创造稳定环境,让种子在最佳条件下发芽。例如,适宜的温度可激活种子内部酶,促进营养分解和运输,加速发芽;充足湿度则保障种子吸水,避免发芽不良。通过育秧,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显著提高,为后续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节约用种和培育壮苗
通过集中育秧,可以精确控制播种量,节约用种。在育秧环节,通过控温控湿及合理施肥等措施,能促进秧苗生长,使其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肥厚。这样的壮苗抗逆性强,能更好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移栽后能快速适应大田环境,为水稻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三)缓解多熟制季节紧张
多熟制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种植制度,水稻直播虽然省时省工,作业效率高,但易倒伏,草害严重,且不利于多熟制生产。通过秧田育秧环节,可以缓解多熟制前后茬作物种植季节紧张的难题,通过有序栽插,提高作物产量,充分利用单位面积耕地的光温资源。
二、育秧的关键技术
水稻育秧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许多关键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品种选择
育秧品种选择需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种植制度和市场需求。水稻品种有较强的区域性,一般南方种植籼稻品种,北方种植粳稻品种。合适的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能增强秧苗抗逆性,减少病虫害。
(二)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育秧的重要环节。需精选种子,去除杂质、病粒和瘪粒,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接着用药剂浸泡或熏蒸消毒,杀灭病菌和害虫卵,减少病虫害传播。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进行催芽处理。这样能提高发芽率和成苗率,培育出健康整齐的秧苗。
(三)秧田准备
秧田是秧苗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秧苗发育。准备秧田时,需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的田块。如果是水育秧,需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增强通气性和保水性,深耕后施足基肥,为秧苗提供充足营养,再整平田面,便于灌溉和管理。最后,根据育秧方式和种植密度划分小区,留出足够沟渠以便排水和操作(图1)。
图1 秧田(左:水育秧;右:旱育秧)
(四)播种
播种是育秧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秧苗生长和分布。播种前需根据品种特性、秧田面积和种植密度确定播种量。播种后要覆土,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促进发芽。同时,根据育秧方式和天气情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科学播种可保证秧苗分布均匀、生长整齐。
(五)秧苗管理
秧苗管理是育秧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秧苗的质量。种子出苗后,要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等防控工作,早稻或北方育秧期间由于外界温度低,还需要做好保温措施,以培育壮秧。
三、育秧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稻育秧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当前,水稻育秧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生态化育秧:减药减肥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育秧是一种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育秧模式。其核心在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转而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生态友好型手段,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例如,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使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实现育秧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传统育秧依赖农田取土,易造成土壤肥力流失,而如今大力推广的生物基质、基质块、基质棉(如由秸秆、菌渣等农林废弃物制成)(图2),不仅轻巧可降解,还能减少土壤板结。生态化育秧不仅能提升水稻的品质和安全性,还能降低环境污染,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2 生物基质(左)和秸秆基质块(右)
(二)智能化育秧:数字技术赋能全流程管理
智能化育秧通过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实现育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在育秧环境中安装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依据预设参数,自动调控灌溉、通风、补光等设备,精准优化育秧环境。这种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育秧效率和质量,还能降低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是未来育秧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工厂化育秧:从分散到集中的规模化升级
工厂化育秧利用育秧盘、育秧流水线、自动化灌溉系统等先进设施和技术,高效率进行水稻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这种方式育秧效率高、秧苗质量好,同时,还能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集约化育秧成为必然趋势,工厂化育秧(智能化育秧中心)将成为主流模式(图3)。目前,工厂化育秧正在不断完善,与智能化、生态化育秧结合,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水稻种植提供优质秧苗。
图3 常州市工厂化育秧中心一角
水稻育秧是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农事活动,直接关乎收成,更承载着“藏粮于技”的战略重任。通过生态化、规模化和智能化育秧,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助力实现从“靠经验”到“靠科技”、从“分散低效”到“集中高质”的转变,进而推动更多农民从传统劳作迈向科技务农新阶段。
作者介绍
郭彩丽,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师,拥有5年多稻麦生产一线工作经验。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项目和课题1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参编教材1本。
科学审核:陈惠哲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