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地面400km高度的中国空间站上,航天员们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众对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总是充满好奇,比如,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不穿航天服进入太空会瞬间被冻住?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真相果真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

传言:此前有媒体报道,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在太空期间出现颈动脉和视网膜变厚、体重变轻、认知能力下降等变化。因此部分网友认为,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
真相:改变的是基因表达而非基因本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解释道,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时间生活后,受太空环境影响,一些外在基因表达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真正的遗传“密码”,也就是内在基因并未发生改变。
“实际上,人在地球生活基因表达也会变化。比如,熬几次夜基因表达就可能变化。”郑永春说。
显然,论文中说的是基因表达变化,而非基因本身的变化。要知道,人体的DNA即使发生1%的改变,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毕竟,人类和黑猩猩也仅有1.2%的遗传编码不同。

2、空间站的航天员,都是飘着睡觉的?

传言:在地球上,我们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早晨从床上醒来,即便偶尔发生意外,也只是会掉在地上。但是到了太空中,由于航天器围绕地球高速飞行,形成了失重的环境,导致空间站航天员都是飘着睡觉的。
真相:这并不是事实,在狭小的舱内飘浮很容易碰撞到各类仪器设备,发生危险,所以航天员睡觉时都要专门把自己固定好。
在早期的神舟飞船任务阶段,航天员是把睡袋在舱内固定好,然后钻进睡袋里睡觉的。
而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已经正式进入了空间站时代,现在的航天员们是无比幸福的,因为他们有着宽敞舒适的独立睡眠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各有三个独立睡眠区。
天和核心舱的睡眠区为横向设置,航天员是“躺着”睡,问天实验舱的睡眠区为纵向设置,航天员是“站着”睡,但是在失重环境下,睡觉时感觉是没有区别的。
在睡眠区内,航天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地选择睡眠区内睡袋的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员喜欢更安稳的全固定方式,有些航天员喜欢更自由的飘浮感,就采取半固定的方式,让睡袋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设计师们还贴心地为每个睡眠区设置了一个舷窗,如果喜欢,随时可以观赏美丽的太空景观。

3、在太空伙食很好,更容易发胖?

传言:在《天宫TV》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真实状态,同时还有很多细心的网友通过这个节目发现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脸明显比在地面时大了一圈,于是就有传言调侃,空间站的伙食是不是太好了,航天员们在那里更容易发胖。
真相:网友们其实说对了一半,空间站的伙食确实不错,但造成面部看起来发胖的原因是在失重环境下,头部分布的体液会变多,所以面部看起来好像胖了一圈。
由于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体内易出现水分丧失及肌肉萎缩等状况,体重还会普遍减轻2至3公斤。
造成面部看起来发胖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在失重的环境下,包括血液在内的各种体液在体内分布的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与地面环境相比,最明显的就是头部分布的体液更多了,所以面部看起来就好像胖了一圈。
除此之外还有鼻腔和口腔黏膜充血,眼窝浮肿,头部和颈部静脉扩张等表现。体液向头部分布更多的同时,势必在下肢就会减少分布,所以在航天员脸变胖的同时还有一个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他们的腿会变细一点。
这些现象在刚进入太空的前几天最为明显,随着人体对失重环境的适应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缓解,当航天员返回地面一段时间后就会彻底恢复。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