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孩子们将拥有大把自由时间,手机使用成瘾问题也随之凸显,成为许多家长的困扰。孩子一放假就手机不离手,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手机成瘾背后的心理困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过度依赖手机,往往是在填补内心的价值空虚。在相对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孩子们常被成绩和排名所束缚,缺乏探索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逐渐将学业成就视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尺,对其他事物的好奇与热情逐渐消磨。当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时,手机的虚拟世界便乘虚而入。游戏的通关升级、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愉悦,让孩子能快速获得满足感,暂时忘却现实的迷茫与挫败。然而,这种快乐转瞬即逝,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洞。一项发表于《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2018, Vol.89, No.5)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其生活满意度越低,这进一步印证了虚拟满足的短暂性。
图片为AI生成
长时间沉迷手机,还可能将孩子推入抑郁的阴霾。《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 Vol.28, No.4)发表的一项针对大量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每日屏幕使用时间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其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显著高于使用时间较短的同伴。手机成瘾与抑郁常形成恶性循环:抑郁情绪促使孩子更依赖手机逃避现实,而过度使用手机又进一步加剧孤独感、无助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使抑郁症状雪上加霜。
此外,手机也成为孩子逃避现实压力和困难的“避风港”,表现为一种回避行为。当在学校面临学业重压、同伴关系困扰,或在家庭中遭遇亲子沟通障碍、父母关系紧张等问题时,无力应对的孩子容易躲进手机世界。《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Vol.35, No.2)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习惯性依赖手机逃避压力,长此以往,不仅问题悬而未决,还会导致社会交往能力弱化、真实交流受阻,滋生孤独与自卑感,愈发畏惧面对现实,可能形成逃避型人格。
二、家庭因素的深刻影响
家庭在孩子手机成瘾问题上扮演着关键角色。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心理学院针对“父母问题性手机使用对学龄儿童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对2116个家庭的分析发现:家长过度使用手机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抑郁风险,并提升家庭整体焦虑水平,易引发儿童情绪失控;在社交层面,它会降低亲子互动质量,导致孩子社交障碍,低龄儿童甚至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在行为层面,则会造成亲子心理隔离,反而“倒逼”孩子沉迷网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国民亲子关系报告》亦显示,70%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时会习惯性玩手机,45%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提供了有力对比:获得父母高情感支持、亲子交流频繁的青少年,其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更低。具体而言,受母亲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抑郁风险比例高达40.1%,焦虑比例达23.1%;而母亲情感忽视程度低的青少年,抑郁风险比例仅为8.2%,焦虑风险比例为5.8%(父亲忽视的影响与此接近)。亲子间“进行关于心理健康沟通”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的抑郁焦虑风险越低。在“经常”沟通的家庭中,青少年总体抑郁风险比例仅为6.7%(其中高风险1.3%),焦虑风险比例为5.0%;反之,当父母从不就心理健康话题与孩子沟通时,青少年中46.2%存在抑郁风险(其中约18%为高风险),近1/3存在焦虑风险。由此可见,家庭陪伴与沟通的质量深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家长若长期沉迷手机,无疑会让孩子的情感需求落空,使其更容易被手机吸引。
三、不同年龄阶段手机使用管理策略与家长应对
1. 低龄儿童(6-12岁)
• 管理策略:此阶段孩子自控力弱,建议建立明确规则:如暑假期间每日手机使用不超过30分钟,仅限于学习类App或益智游戏;设定“无手机时段”(如用餐、睡前),并将手机置于公共区域。
• 家长应对:多安排亲子互动替代手机时间,如共读绘本、户外运动、手工游戏等;家长需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通过高质量陪伴满足其情感需求。
图片为AI生成
2. 青少年(13-18岁)
• 管理策略: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暑期手机使用计划,例如每天给予1-1.5小时自由支配时间;鼓励将手机用于有益活动(如查阅资料、兴趣学习);避免强制没收,以防引发逆反心理。
• 家长应对:注重平等沟通,耐心倾听孩子使用手机的需求和感受;引导孩子建立时间管理意识,可尝试“番茄工作法”平衡学习与娱乐;关注孩子的线上社交圈,防范网络沉迷与不良信息影响。
暑假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解决手机成瘾问题的契机。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用爱与耐心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摆脱手机依赖,度过一个健康、充实、快乐的暑假。
作者:汤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心理学学会理事,重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审核:蒋巧 心理治疗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心理治疗中心主任,注册督导师,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专委会委员
来源: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