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小白剧场
小白:大东,你敢信?我刚看完一篇论文,心里那叫一个发凉。
大东:咋了?论文还能让你出虚汗?
小白:讲的是“物理隔离系统”怎么被智能手表给攻破了。
大东:哟,这不是安全圈的圣地吗?连网线都不插的那种。
小白:对啊,结果居然靠“听”就能把数据偷出去。
大东:你是说……物理隔离的电脑,说点啥,手表就能听走?
小白:差不多!他们用电脑扬声器发超声波,手表偷偷接。
大东:等等,超声波我们听不到吧?
小白:听不到,但手表能录下来,还能解码!
大东:你说的这是科幻小说还是实验室爆料?
小白:是Ben-Gurion大学搞的实验。论文、数据、视频都有。
大东:这不是第一次他们搞“泄密艺术”了。以前用U盘、LED灯、甚至SATA线。
小白:这次主角换成了咱们天天戴的智能手表。
大东:看来以后进机房得像进手术室,连手表都得摘。
小白:不光摘,连手机、手环、蓝牙耳机都得清仓。
大东:那我得听听这“隔墙偷密术”到底怎么回事。
第二章 · 话说事件
小白:整个攻击的前提是,物理隔离系统已经被某种方式“种”了恶意代码。
大东:怎么“种”?USB插一下?还是内部人员直接搞?
小白:可能性很多。钓鱼U盘、供应链埋点、临时访客留后门,甚至清洁工扔个键盘都行。
大东:所以说,“物理隔离”只是防了网络,不是防了人。
小白:是的。看起来安全,但只要人有动机、设备有漏洞,隔离就只是形式了。
大东:一旦种下代码,它就开始潜伏,像幽灵一样不动声色地收集数据?
小白:暗中监听键盘输入,扫描内存里的密钥、登录凭证……该拿的全拿。
大东:但电脑又上不了网,怎么把数据“运”出去?这才是精妙之处。
小白:就是这一点,恶意软件通过电脑扬声器“发声”,用超声波传数据。
大东:超声波?不是说人听不到的那种?
小白:对,频率设定在18.5和19.5千赫兹,用二进制频移键控技术,一个代表0,一个代表1。
大东:BFSK调制?那这攻击还挺“学术”的。
小白:学术到可以投稿,现实到可以泄密。几十bps的数据率,传账号密码足够了。
大东:你说的是“静音黑话”,人听不见,但设备能听见?
小白:没错。智能手表的麦克风虽然小,但频率响应正好覆盖了那个区间。
大东:然后手表用自带的监听程序,把这些频率翻译成原始数据?
小白:就是这么回事。监听→解调→还原。再通过蓝牙、Wi-Fi、蜂窝网随便一个口子发出去。
大东:这攻击链比我写代码还顺畅……前提是手表早被“下毒”。
小白:对,有可能是员工主动配合安装,也可能别人事先感染了他的设备。
大东:那这么说,表戴在哪儿也有讲究?
小白:有,方向角度都影响信号质量。研究人员说,必须手表正对电脑扬声器,效果最佳。
大东:还要“对脸”?不是无线就万能啊。
小白:要“对声”。这个攻击靠声波传播,物体阻挡了就完蛋。桌子、墙、袖子都可能削弱信号。
大东:所以说,攻击时机、手表位置、扬声器型号,全得讲究。
小白:实验中用不同扬声器测试,6到9米都能稳定传输。
大东:听着像是间谍电影,《谍影重重·智能手表版》。
小白:但现实中更容易被忽视。值班员戴个手表,谁会多想?
大东:整个链条是:电脑被种毒,扬声器发声,手表听见,网络外传——层层都隐蔽。
小白:而且过程不影响电脑运行。你开着PPT,它背后在“悄悄说话”。
大东:这才是最吓人的地方——攻击隐蔽、设备合法、信道稳定。
小白:如果目标是某个核电站,某个军事研究所,哪怕几KB也可能导致重大泄密。
大东:一旦技术武器化,不止是科研问题,而是国家安全等级的挑战。
小白:而且不像网攻那样可以溯源,这种“声攻”连报警机制都不容易触发。
大东:防守成本远高于攻击成本,这是最令人警醒的点。
小白:所以研究者建议,干脆安全区禁用手表,甚至拔掉电脑扬声器。
大东:那干脆回到打算盘?
小白:打算盘也怕人偷听你打节奏呢。
大东:别说,这也不是笑话,历史上真有人这么窃密过……
第三章 · 大话始末
大东:其实你说的这类攻击,我印象里不止一次了。
小白:你是说Ben-Gurion那帮人?他们几乎每年都来个新花样。
大东:没错,Guri领衔的那批以色列研究员,堪称“离奇信道大百科”。
小白:最早他们用U盘辐射泄密,就是“USBee”。能把USB口变成无线电台。
大东:对,用USB总线的电磁干扰制造调制信号,从几米外接收RF数据。
小白:然后还有“LED-it-GO”,让键盘灯闪成摩斯码传数据。
大东:是“灯语信道”的鼻祖。状态灯本来就会亮灭,没人注意异常频率。
小白:最离谱的是“BitWhisper”。两台电脑不联网,通过散热发热“对话”。
大东:一台升温,另一台用温度传感器接收——热信道版传纸条。
小白:后来他们还玩了“磁通道”,CPU运算本身就会产生磁波。
大东:叫“MAGNETO”。手机靠近主机,竟然能感应这些磁信号。
小白:再后来玩网线。用以太网接口发送低频信号,“LANTENNA”横空出世。
大东:把本来是传输数据的线当成无线电天线,太疯狂了。
小白:关键是这些方法不需要外接设备,都是用系统自带硬件“反客为主”。
大东:合法利用硬件特性,成了攻击者的遮羞布,也成了防守者的噩梦。
小白:你说说,谁能想到一个风扇都能泄密?
大东:是啊,那套“FANSMITTER”,就是靠转速调制音频。
小白:简直是让所有设备都“不安分”起来。
大东:所以真正绝对安全的环境,是没有信号、没有电、没有声音——所谓“零场感知区”。
小白:可办公场景又不是地下堡垒,现实不能全禁设备。
大东:那就只能做分级隔离。根据区域功能,划出“关键区、控制区、普通区”。
小白:在关键区,比如军事指挥所、核心实验室,手表、手机、蓝牙全禁。
大东:是的,入口处要严格安检,像机场安保那样,防范“合法设备”非法用途。
小白:再往下一级的区域,可以适度容许设备,但要拔扬声器、拔麦克风。
大东:没错,移除声源就是切断“声信道”。
小白:如果不能拔,可以加声学干扰器,让环境永远有“白噪声”。
大东:让超声波信道被“淹没”,听不到就收不到。
小白:软件层面也能设防,比如“音频防火墙”。一旦电脑播放异常频率,就立即告警。
大东:这些都得集成到统一的安全架构中,形成“检测-防御-响应”闭环。
小白:我以前觉得“只要不上网就没事”,现在觉得太天真了。
大东:现在我们得学会一句新话:“空气也能带走机密。”
小白:人是信道,设备是窗口,空气是媒介,黑客是导演。
大东:而我们,要做好剧本审查员,把漏洞写死,把行为看穿,把安全守住。
第四章 · 小白内心说
我一直以为,物理隔离系统就像金钟罩,黑客根本碰不到。今天才知道,只要你还在“听”“看”“发光”,就有可能“泄密”。一块智能手表,谁能想到它竟成了数据的“顺风耳”?超声波、频移调制、解码再外发,这一整套攻击操作,让我觉得科技就像刀——看谁拿着。
大东说得对,安全从不是靠封死所有入口,而是靠人、设备、制度三道防线共同构建的“数字堤坝”。下次进安全区,我真的要摘表了。不仅是为守规,更是对技术尊重,对风险敬畏。
来源: CCF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