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本次大展汇聚了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旨在用中国恐龙珍品标本讲述恐龙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国三代恐龙研究者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故事。

本次展出中,禄丰市派出8件珍贵的恐龙化石标本。据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介绍:“这8件化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镇馆之宝’”,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这8件化石究竟都有些什么来里吧。

三叠中国龙

三叠中国龙属于兽脚类食肉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是当时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三叠中国龙化石最早是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盆地下部禄丰组地层中发现的,它体长约6米,高2.4米,特点是头骨大、前肢短小、后肢强壮,作为当时的顶级掠食者,为了捕猎植食性恐龙或其他动物,演化出了利于奔跑的后肢。

三叠中国龙是食肉性恐龙,是侏罗纪早期的恐龙王者。它在1993年上映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被描写成一种小型恐龙,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褶,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化石证据能证明三叠中国龙具有收缩颈伞和毒液,电影中的三叠中国龙也比实际存在的小得多。

1987年,昆明博物馆考察队在晋宁县发掘到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骨骼,分别是三叠中国龙和云南龙。两只恐龙或在争斗中双双阵亡,此后又被完整地埋藏保存在一起。

因在三叠中国龙上颚介于前颌骨和颌骨之间接合处发现深深的沟槽,古生物专家推测三叠中国龙前颌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喙,是一种食腐肉的掠食者,推测它的觅食方式类似高山兀鹫。为了食用大型原蜥脚类恐龙尸体,三叠中国龙进化出了窄而弯曲的前喙,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撕裂恐龙胸前的皮肤。同时,羽冠状的头脊所呈现的扇状,恰好能够起到撑开内脏和胸前皮肤的作用,防止它们在此过程中闭合。

2023年4月,古生物学界宣布了两项重要的发现,三叠中国龙和中国双脊龙被证实为中国龙属的两个种。这一发现是基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泽川、尤海鲁以及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王涛共同研究撰写的论文《中国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兽脚类恐龙三叠中国龙一新标本》,并且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来源: 禄丰市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