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托尔曼通过研究小鼠空间认知行为提出“认知地图”理论,后来经过动物行为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光遗传学等学科的证明,高等脊椎动物会利用“认知地图”来导航。然而在过去四十年里,对于无脊椎动物在导航过程中是否利用“认知地图”来导航,科学家们一直争论至今。
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卡尔冯弗里希发现,蜜蜂能通过舞蹈来招募更多的同伴外出寻找新的食源或者巢穴,明确了舞蹈蜂作为食物源信息的传递者,跟随蜂作为食物源信息的接收者。既然蜜蜂舞蹈可以传递方向与距离信息,那么跟随蜂在学习了舞蹈蜂传递的信息后,是否仅仅只是获取方向与距离信息,来指导其自身出巢寻找到食源呢?
图:蜂群巢口标记的蜜蜂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汪正威与合作者们从蜜蜂蜂群高效的舞蹈交流机制入手研究。他们对跟随蜂进行进行标记、带到不同的释放点释放后,利用雷达追踪,提取并分析跟随蜂飞行的轨迹。
图:带到释放点标记并释放的蜜蜂
研究发现跟随蜂在并无访问食物源经验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获取舞蹈蜂传递的信息(方向加距离信息),跟随蜂并不简单按照舞蹈指示的方向与距离进行导航,而是导航向食物源真实位置进行搜索飞行。
图:完成雷达跟踪回到蜂群的蜜蜂因此,本研究提出**跟随蜂在从“舞蹈语言”中提取方向+距离信息的同时,能将上述信息与蜂巢周边空间环境的位置信息相互叠加,从而得出食物源的真实位置并指示导航过程。**研究结果反映出无脊椎动物具有较强的认知水平,为证明无脊椎动物具备“认知地图”添加了新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化学生态研究组汪正威副研究员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Randolf Menzel教授团队及美国罗格斯大学Charles Gallistel教授合作开展此项研究,研究结果以“Honey bees infer source location from the dances of returning foragers”为题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作者:汪正威
来源: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