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潜水者从深海快速上浮,会出现针锥刺骨的关节剧痛以及呼吸困难,这便是潜水病。

相反,水底深处游弋的鱼儿们却可以毫无顾忌地穿梭于不同深度,这是为什么呢?潜水病的本质,是高压下溶解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骤然释放成气泡所带来的灾难。当人类下潜时,每增加十米水深,身体承受的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依据亨利定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因此,随着深度增加,呼吸压缩空气中的氮气便大量溶解入血液,并随血流悄然扩散至全身组织。

真正的危险潜伏在上浮之时。

若上升过快,外界压力急速降低,血液和组织中溶解的氮气瞬间变得“过饱和”,宛如猛烈摇晃后的苏打水瓶。这些过饱和的氮气疯狂寻找出路,争相聚集成微小的气泡。它们如同无形的栓塞,无情堵塞纤细的毛细血管,或嵌入关节与神经,引发钻心剧痛甚至瘫痪,更可怕的是,若阻塞肺部血管或心脏,则直接威胁生命——这便是减压病的恐怖之处。那么,鱼类何以能够安然游弋于高压水域而不受影响呢?原因它们有着一套的精妙的适应系统。

首先,鱼类的“浮力调节器”——鱼鳔,其工作机制就与人类的减压难题截然不同。

大多数硬骨鱼拥有鱼鳔,用以精确维持中性浮力。当鱼儿游向深处,外界压力增大,鱼鳔会被压缩变小。为了补充体积,鱼鳔内壁的特殊腺体(红腺)会向鳔内精密地分泌气体,主要是来自血液的氧、二氧化碳,甚至少量氮气。当鱼需要上浮时,压力减小,鳔内气体膨胀。此时,鳔另一端被称为卵圆窗的结构便会迅速打开,如同开启一道安全阀门,让多余气体高效地扩散回血液,再经由鳃部排入水中。

这一分泌与重吸收的过程受到精密的神经与激素调控,其气体交换速度远超人类血液处理氮气的速率。

因此,鱼鳔内的气压总能近乎完美地追随外界水压变化而调整,避免了危险气泡在循环系统内的肆虐生成。其次,鱼类在进化长河中彻底重塑了自身与溶解气体的关系。它们并不像人类和陆生哺乳动物那样依赖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而是依靠水流不断冲刷精密的鳃丝。这种持续高效的水流交换,使得血液中溶解气体的分压始终能够快速与水环境达成平衡。

更关键的是,鱼类血液和组织天生具备对惰性气体(如氮气)的“低亲和力”——它们的生理环境不易让惰性气体大量溶解和长期滞留。

即使有少量氮气溶解,在上升过程中,鱼类也能通过鳃这个高效的“排气口”,让过饱和的氮气以远快于人类的速度安全逸散回水中,而不至于在体内聚集成灾。它们以整个身体与水环境保持高度通透性,从而规避了气泡形成的风险。再者,某些鱼类甚至放弃了鱼鳔,转而依赖更“物理”的方式掌控浮力。譬如鲨鱼等软骨鱼类,它们体内无鳔,而是依靠富含低密度角鲨烯的庞大肝脏。

这种油脂密度显著小于水,如同天然浮球,提供可观浮力。

它们还演化出轻盈的软骨骨骼与特殊的水动力学鳍片姿态。这些结构特性让它们无需频繁调节内部气体来应对压力剧变,从而彻底规避了气体栓塞的威胁。人类以智慧制造了水肺装备去模拟鱼类的呼吸,却仍要面对自身血液循环系统对高压气体的无奈滞留。潜水病是人类探索海洋时身体局限带来的警示,而鱼类的安然无恙则揭示了生命在严苛水压世界中演化出的非凡智慧。从可压缩鱼鳔的精妙气体调控,到鳃部高效的气体平衡能力,再到部分鱼类对物理浮力机制的依赖,这些适应性特征共同构筑了鱼类对深水世界的完美契合。

来源: 科学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