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15日,**长江葛洲水利工程船闸建成通航
在浩荡的长江中,有一座雄伟的水利工程——葛洲坝,如巨龙般横卧其上,为中国的水利建设和航运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1年6月15日,这座工程的船闸部分建成并首次通航成功,标志着中国大型水利枢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其建设历程堪称传奇。早在20世纪60年代,湖北、湘西、豫西、川东等地区便饱受缺电之苦,企业生产和农业排灌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一燃眉之急,修建葛洲坝工程的提议应运而生。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批复稿上写下“赞成修建此坝”,葛洲坝工程正式“上马”。同年12月30日,在湖北省原省长、“330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长张体学为坝基挖下第一锹土后,十几万人的建设大军开始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水利建设大会战。
葛洲坝工程的修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此前中国没有修建此类大坝的经验,建设者们只能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在没有大型起重运输设备的情况下,他们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将一块块巨石运送到工地,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这座雄伟的大坝。大坝顶全长2606.5米,最大坝高53.8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它的建成,不仅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1981年6月15日,葛洲坝水利工程一号船闸建成并首次通航成功,这标志着葛洲坝工程在航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后,在同年6月27日,葛洲坝三江航道、二、三号船闸也正式通航。这一天,闸室内披红挂彩的“东方红”号客轮拉响了汽笛,宣告着葛洲坝枢纽工程的正式通航。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重大工程建设历史丰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掀开了长江航运的崭新一页。
船只通过船闸
葛洲坝船闸的建成通航,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三峡区域的通航条件。此前,宜昌以上的川江天然航道险滩多、水面坡降大、水流湍急,通航条件极差。葛洲坝工程的修建抬高了三峡河段的水位,使得坝上约120公里的自然航道变为库区航道,众多急流险滩被淹没,航行条件大为改善。拓宽的航道可常年通航由800吨级、1000吨级船舶组成的大型顶推船队,年通过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长江航运的效率,也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葛洲坝船闸的通航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三峡工程的兴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为配合三峡工程建造的反调节航运梯级工程,葛洲坝工程的建成和运行证明了我国技术人员已有能力修建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这对于三峡工程的获准兴建有着很大的影响,也为后续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船闸内部
四十余年过去了,葛洲坝船闸依然在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安全通过货物数十亿吨、船舶数百万艘次、旅客数千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闸”。
参考来源:新华社、中新网、中国交通新闻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