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晕船、晕机造成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晕动症”。

晕车的生理机制

这是因为身体内的两个重要的器官,调节平衡的内耳前庭和感知速度的视觉,在传递给大脑信息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他们一个认为你在运动状态,另一个认为你在静止状态,这种信息矛盾导致晕车。

内耳中的前庭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内部充满着淋巴液,当头部快速扭转或加速移动时,淋巴液就会随着重力流动,挤压前庭内部的毛细胞。毛细胞就会因此受到刺激,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告诉我们,你失去平衡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电梯在加速上升,车突然转弯。

但是,前庭只能感知到加速度,并不能感知到匀速运动。也就是说,我们在高铁上匀速行驶的时候,如果闭上眼睛,就会完全感受不到列车的运行(除去车身摇晃的干扰)。视觉就是感受匀速运动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在完全匀速的状态下,我们只能靠“看”来分别是否在运动。视网膜会将收集到的景象,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车内晃动的物体,这一系列的信息,沿着视神经向后传递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哇哦,原来我在动诶。

如果我们在一辆正常行驶的公交车里,人特别多,只能看见人和车内静止的景象,我们感受匀速运动的器官“眼睛”就会告诉大脑,我们没有动。但是司机又开的很猛,各种急刹车,急转弯,我们感受平衡的器官“内耳前庭”则会告诉大脑,这司机太猛了!面对截然相反的两种信息,我们的大脑懵了!没错,它也不知道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对于这种不一致的信息,大脑就会做出判断认为这是神经毒素导致了幻觉的产生,为了保护我们,大脑就会诱导产生恶心、呕吐等反应来清除毒素,于是就产生了晕车的症状。所以说晕车实际上是大脑对于矛盾信息的误判而导致的防御性的排毒反应。

看手机为何会加重症状

在看书或手机的时候,我们往往过于专注。这就导致视线的范围缩小,并全部都集中在页面或者屏幕上这种相对静止的物体上。也就是说,不看手机的时候,我们还能用余光感知到周围的一些相对运动。但看书、看手机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完全是相对静止的物体,这极大的增强了脑内运动信息的冲突,会很容易诱发或者加重晕车症状。

为什么开车时不晕车

晕车的人是可以开车的,而且大部分晕车的人开车是不会晕的,很多时候晕车的人开车并没什么明显症状,这同样也与平衡机能的控制有关。因为晕车的人在开车的时候,司机在主动控制着汽车,因此对方向的改变以及加速、减速都会有所预判,身体也会预先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转弯时司机会下意识地将身体先向要转弯的方向有所倾斜,而乘客则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反的方向倾斜。所以坐在后排比坐在副驾更容易晕车,前排视野开阔,有助于帮助大脑预知分析,做出类似于驾驶员的反应。因此有了这一层基础判断之后,晕车的症状也会减轻许多。同样,乘坐大巴或者公交车也是如此,往前坐一点,晕车的症状会相应降低一些。

如何预防及缓解晕车

第一|减少眼睛与前庭信息冲突

不要在坐车的时候看手机、看书,尽量看向前方的窗外。

尽量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或者在公交车上站在可以看见前方车窗的位置,这样我们的眼睛和前庭都会真实的了解我们运动的情况。

闭上眼睛,直接不接收视觉信息。

第二|选择匀速平稳交通工具

公交、出租车和长途汽车经常会出现突然加速、变道、刹车或者转弯的情况,前庭就会不停地向大脑发送自己在活蹦乱跳的信息。

地铁和高铁这种就比较让人轻松,匀速行驶的时间比较久,加速和减速都较温和,轨道相对来说也比较直,没有急转弯。

第三|上车前半小时服用晕车药

长途旅行时可以提前使用一些抗胆碱或抗组胺的药物或皮肤药贴,原理都是让一些会产生反应的神经递质无法和它们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就无法产生症状。

第四|多开窗

条件允许时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第五|涂抹风油精、清凉油

这些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从而抑制副交感神经。姜片、陈皮能抑制胃肠蠕动、缓解胃不适,晕车时吃一点儿,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六|上车之前不要吃太饱

公交、出租车和长途汽车经常会出现突如果吃太饱或摄取难消化、易产生胃酸、胃胀的食物,如碳酸饮料、橘子、糯米等,更容易引发呕吐。

第七|注意力转移法

不要总是想着晕车的事情,多和别人聊聊天,转移注意力。

来源: 陕西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