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1) 特点及作用机制

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 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有效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 μm。其中

粒径5~10 μm的雾粒主要沉积于口咽部,

粒径3~<5 μm的雾粒主要沉积于肺部,

粒径<3 μm的雾粒50%~60%沉积于肺泡。

(2) 药物的理化特性

药物经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局部及全身作用,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

(3)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二、**雾化药物的联合使用原则是什么?

第一,药物混合后能保证在同一雾化器中的相容性、稳定性,无理化性质的配伍禁忌。

第二,保证混合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药物混合后储药池内总液量适宜。

常用雾化联合方案

|| ||

**三、**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不良反应

ICS的常见不良反应

|| ||

几种吸入性支气管舒张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 ||

四、儿童患者用药

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唯一可用于4岁以下儿童的ICS雾化剂型,是我国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唯一推荐用于平喘的ICS雾化剂型。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12 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用于治疗哮喘的ICS。

SABA是治疗任何年龄儿童喘息发作的首选药物

儿童雾化吸入时应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尽可能使用口罩吸入(年幼者应使用面罩吸入器),优先选择密闭式面罩。且最好在安静状态下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出现频繁咳嗽、气促、气道痉挛等症状时,应立即暂停雾化治疗进行观察,待缓解后评估是否适合继续治疗。对于需长期雾化治疗的儿童,应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家长切不可自认孩子有好转就自行停药。

**五、**非雾化吸入制剂不推荐用于雾化吸入治疗

非雾化吸入制剂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临床比较普遍,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故不推荐以下使用。

**1、****不推荐以静脉制剂替代雾化吸入制剂使用。**静脉制剂中常含有酚、亚硝酸盐等防腐剂,吸入后可诱发哮喘发作。而且非雾化吸入制剂的药物无法达到有效雾化颗粒要求,无法经呼吸道清除,可能沉积在肺部,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内尚无雾化吸入剂型。

2、****不推荐传统“呼三联”方案(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呼三联”药物无相应雾化吸入制剂,无充分安全性证据,且剂量、疗程及疗效均无统一规范。

**六、**雾化过程中儿童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雾化前:半小时避免进食,避免涂抹油性面霜,减少药液在面部的附着沉积。

雾化中:(1)注意避免药液进入眼内。

(2)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儿童处于安静或者睡眠等平稳呼吸状态下进行(3)密切关注患儿雾化吸入过程中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出现急剧频繁咳嗽及喘息加重,应放缓雾化吸入的速度观察;出现手足抖动、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应考虑SABA引起,一般停药后即可恢复;若出现呼吸急促或突然胸痛,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即刻处置。

雾化后:及时洗脸和漱口,以减少药物在脸部、口腔和咽部沉积,预防念珠菌感染;如年龄较小患儿不会漱口,用棉签或冷开水棉球擦拭。

本文摘自指南共识等,如有不妥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 申昆玲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 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2):95-107.

2、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处方审核建议[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35(2):81-136.

3、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编写组。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J], 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4、 刘瀚旻等。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雾化治疗合理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22,60(4):283-290.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4):340-348.

来源: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胡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