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的滨州是人类最早踏足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在邹平南部山前冲积平原上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由山前平原进而越过现在的小清河、徒骇河等流域,逐渐由南向北扩展到现在意义上的整个滨州大地,由此开创了滨州大地纷繁灿烂的史前文明。

这一时期,滨州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四个大的发展阶段,跨度达4000余年,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开始迎来文明的曙光,社会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我变化,滨州一带也成为海岱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之一。

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7500年,是山东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目前共发现10余处后李文化遗址。位于邹平溪河村的孙家遗址是滨州境内唯一发现的一处。也是目前滨州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人类遗址。说明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滨州大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但此时滨州境内的人类活动范围还非常小,仅限于邹平南部山前丘陵一带。陶器的出现可追溯到2万年以前,后李文化的陶器采用了泥条盘筑法,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陶器成型方法之一。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筑垒,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垒集成所需要的形体。

北辛文化距今7500-6100年,蚌饰是北辛文化的代表,骨蚌饰出现在邹平西南庄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继北辛文化后,进入到距今6300-46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此时滨州境内的史前文化逐步走向繁荣,例如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除维持日常生存所需,人们还发明了酿酒,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时埋葬死者的墓葬规模有了大小和贫富之分,人类活动范围也明显扩大。到了距今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居住点明显增多,文明化进程也明显加快。邹平丁公遗址礼仪性器皿、文字和龙山城址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滨州已步入古代文化的殿堂。丁公陶文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力气的出现、文字的发明、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滨州已步入古代文明的殿堂。龙山文化遗址在滨州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大约有34处,是这一时期海岱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之一。

“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也许,你生在滨州;也许,你长在滨州;也许,你奋斗在滨州;也许,你叶落滨州。无论你是与滨州情定终身,还是滨州的匆匆过客,无论你是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还是从这里奔赴星辰大海,请你记住,滨州,是你永远的家,给你最深沉的爱……

来源: 梨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