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威 武汉儿童医院
彭静 武汉儿童医院
在住院药房的单剂量调配室里,药师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片蓝色药片,这药片规格100mg,本来是给大人用的,现在却要被切成100份,用来救一个患有肺动脉高压的小宝宝。那万分之一天平的指针在1mg规格的位置晃晃悠悠,就像在走钢丝。每一刀切下去,都像是在拆炸弹,因为药片里的成分可能会变得很不稳定。
这药片里的西地那非,本来在药片里分布得挺均匀的,可一旦被切成这么小的碎片,就可能像沙漠里的绿洲一样,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散开,很难控制。而且,说明书上明明写着“整片吞服”,可现在没办法,只能冒险切开。这就像在和药物的物理极限“打架”,背后还藏着一个无奈的事实:当救命药被拆解到这么细小的程度,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精准地把控每一个环节。
那么为什么小朋友用药必须要掰开磨碎,我给你好好讲讲:
分剂量的原因
药品世界的"小码鞋"荒
目前,药物多是基于成人临床研究开发的,儿童临床试验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招募受试者难度大、伦理要求高、执行过程复杂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开展儿童药物研发的动力不足1。这就导致市场上儿童专用药品的种类和规格相对较少,很多药物只有成人剂型。例如,一些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罕见病的药物,企业往往只生产适用于成人的药品,忽视了儿童的需求。这就导致医生和家长不得不将成人药物按比例划分出合适的剂量给儿童。
二、小身体≠按比例缩小的大人
1.儿童对药物的吸收程度较成人不同。药物的吸收受到胃酸分泌、胆盐生成、胃排空时间、肠蠕动、肠管长度和有效吸收面积、肠道菌群、疾病等因素的影响2,这些因素都随着年龄而变化,<3个月的婴儿胃排空和肠蠕动较慢,会增加药物达到治疗浓度的时间。胃酸分泌下降会增加对酸敏感的药物(青霉素)的生物利用度,而降低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的生物利用度。胆盐形成减少会降低亲脂性药物(如地西泮)的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也不一样。比如,小宝宝的体液占体重的比例特别高,能达到80%(大人只有60%左右)。如果是水溶性的药,就会在身体里分布得更广,所以不能仅仅根据大人的体重折算儿童用药剂量。胖胖的小朋友脂肪多,脂溶性的药(比如丙泊酚)就会在脂肪里分布得多,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体表面积或者瘦体重来调整剂量3。许多药物都和蛋白结合,主要是白蛋白、脂蛋白等,与蛋白结合限制了药物在身体内的自由分布。而新生儿白蛋白和总蛋白浓度较低,导致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3.小朋友还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对药物的代谢"工厂"还未完工。比如,新生儿肝脏里的一种酶(UGT酶)只有成人的10%-30%,像对乙酰氨基酚这种药,代谢就会变慢3,所以剂量要少一点,不然会中毒。还有些药在小朋友体内清除的速度更快,比如甲氨蝶呤,小朋友接受治疗时,需要更高的给药剂量和更短的给药间隔,以达到与成人患者相同的药效和毒性水平4,这就需要通过监测血药浓度来调整剂量。
另外,小朋友的中枢神经系统也还没发育好,对一些镇静药(比如咪达唑仑)特别敏感。研究发现,根据儿童镇静躁动评分来调整剂量,能减少手术中乱动和呼吸困难的风险,还能达到同样的效果5。还有一些抗精神病药(比如奥氮平),青少年用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要从很小的剂量开始,慢慢增加6。
更重要的是,不同阶段的小朋友差别也很大。早产儿、新生儿和青春期的小朋友,身体发育阶段不一样,用药也不同。比如,治疗肾病的药(依那普利),要根据年龄和肾功能来调整剂量,而青少年可能就和大人差不多了7。
三、药物的两面性,是药还是毒?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是药,还是毒,这都取决于药物的“治疗窗”以及给药剂量。给药剂量在“窗子”内,就是生死人肉白骨的灵丹妙药;剂量过低或过高,不在窗子内,可就变成了无效甚至是剧毒的药物了。例如,地高辛的治疗窗较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血药浓度超过2.0 ng/mL时就可能出现中毒反应。茶碱的治疗窗仅10-20μg/ml,服用华法林需确保INR在2~3之间,否则容易出现出血或凝血。
还有些治疗性蛋白药物(比如单克隆抗体),小朋友用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或者药效变差。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体表面积换算)来确定开始的剂量,然后根据身体的反应(比如哮喘孩子的血清S1P水平)来调整,这样就能让药的效果更好8,9。
总之,小朋友用药一定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特点来调整剂量,这样才能既有效又安全。
由于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规格,家长或医护人员常常需要自行将成人药物进行分剂量操作。然而,这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剂量不准确、药物污染等,因此需要掌握正确的分剂量方法和技巧。
分剂量的方法
①液体型药物的分剂量方法
溶液剂、糖浆剂:这些剂型的药物通常会配备量杯或胶头吸管,家长可以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用量杯或吸管准确量取所需药液。如果没有配备量具,可以自行购买正规的“儿童用药量杯”或“儿童用药吸管”。
②颗粒型药物的分剂量方法
颗粒剂、散剂:尽量选择儿童适宜的规格。如果需要分剂量,可以将颗粒在药袋中铺均匀平整后对折平分;或者将颗粒倒在干净的白纸上,对半平分。对于更小的剂量(如1/4袋、1/5袋),可将整包药物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后用量杯或胶头吸管取相应体积。注意剩余药液应密封保存,并尽快用完,一旦发现异常(如潮解、变色)则不能再服用。
③胶囊型药物的分剂量方法
通常不建议分剂量,因为胶囊壳具有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或定向释放等功能。如果必须分剂量,应将胶囊内容物倒出,分好剂量后再重新装入胶囊壳中服用。如果患儿无法吞服胶囊,可在咨询药师后用温水冲服,但剩余部分胶囊内容物为安全起见最好丢弃。
④片剂型药物的分剂量方法
分劈药片法:适用于表面有刻痕的药片,可徒手或使用切药器进行分剂量。但形状不规则或含复方成分的片剂不建议分剂量。分剂量时应注意手卫生和工具的清洁。
磨粉法:适用于需要处理1/3、1/5等不规则分剂量的情况,但需要配合电子天平使用,不可目测分剂量。磨粉法可能会破坏药物原有剂型的完整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过程,因此应由专业医生或药师操作。
固体药物液体化:将药片或药片磨粉后放入一定体积的液体中,完全溶解后,再用量杯、胶头吸管等工具量取所需体积。此方法适用于极小剂量药品分剂量,但不适用于难溶或不溶于水的药品。
⑤药物3D打印
3D打印技术是一种能够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逐层打印出具有特定形状和剂量的药物的先进制造技术,可实现儿童用药的个性化定制,提高剂量精准性和用药依从性10。
参考文献
(1)王炜榕; 陈榕; 陈惠群. 某院住院患儿口服药品分剂量使用情况分析. 抗感染药学 2023, 20 (7), 716–719. https://doi.org/10.13493/j.issn.1672-7878.2023.07-0012.
(2)van den Anker, J.; Reed, M. D.; Allegaert, K.; Kearns, G. L.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J. Clin. Pharmacol. 2018, 58 Suppl 10, S10–S25. https://doi.org/10.1002/jcph.1284.
(3)Anderson, B. J.; Cortinez, L. I. Perioperative Acetaminophen Dosing in Obese Children. Child. Basel Switz. 2023, 10 (4), 625. https://doi.org/10.3390/children10040625.
(4)马歆静; 叶中绿. 大剂量甲氨蝶呤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药物浓度监测研究.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
(5)钟琳; 陈莉娜; 陈婷; 陶庆芬; 翟松会; 丘力. 镇静躁动评分在儿童支气管镜术前镇静中的应用. 中国内镜杂志 2018, 24 (2), 1–5.
(6)马燕; 杜亚松; 李方捷; 李红; 钱昀; 江文庆; 赵志民; 毛叶萌. 精神专科儿童青少年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分析研究.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 22 (10), 1063–1067. https://doi.org/10.14053/j.cnki.ppcr.201910013.
(7)石琳. 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初始降压的选择策略和初始联合用药的靶点.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 30 (12), 1106–1110. https://doi.org/10.16439/j.issn.1673-7245.2022.12.003.
(8)孙搏; 卓阳; 徐瑛. 治疗性蛋白药物研发中儿童用药剂量的选择.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23, 42 (6), 355–360. https://doi.org/10.14109/j.cnki.xyylc.2023.06.04.
(9)厉玉鹏; 吕倩倩. 血清S1P水平在哮喘患儿治疗药物调整中的临床研究. 临床肺科杂志 2020, 25 (12), 1849–1854.
(10)刘妙雯; 林素芬; 杨帆; 张金凤; 莫明明; 文芳; 郑燕彩; 曾卫强. 3D打印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效果.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24, 40 (6), 111–115. https://doi.org/10.16809/j.cnki.2096-3653.2024072902.
来源: 《医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