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清甜多汁的荔枝成为不少人消暑解馋的心头好。剥开鲜红的外壳,晶莹剔透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然而,这份甜蜜背后却暗藏风险——“荔枝病”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荔枝病”的神秘面纱,学会科学食用荔枝,享受夏日美味的同时远离健康隐患。

一、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并非指某种特定的传染性疾病,而是一种因过量食用荔枝引发的低血糖症。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当我们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后,果糖迅速进入血液,但它不能像葡萄糖一样直接被人体利用,需要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这个过程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转移至细胞内,导致血糖浓度急剧下降,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此外,荔枝本身含糖量高,大量食用会让人产生饱腹感,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进一步加剧低血糖风险。

二、“荔枝病”有哪些症状?

“荔枝病”的症状通常在食用荔枝后数小时内出现,早期表现为头晕、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若未及时处理,病情可能进一步加重,出现抽搐、昏迷、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因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果糖的代谢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荔枝病”的侵袭。

三、如何预防“荔枝病”?

1. 控制食用量:成人每天食用荔枝不宜超过10颗(约150克),儿童应减半甚至更少。切勿空腹大量食用,建议在饭后半小时食用,减少对血糖的影响。

2. 搭配主食食用:吃荔枝时搭配面包、米饭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避免血糖剧烈波动,为身体持续提供能量。

3. 选择成熟荔枝:未成熟的荔枝含有更多的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这两种物质会抑制肝脏中糖原的分解,加重低血糖风险。购买时应挑选果皮鲜红、果肉饱满的成熟果实。

4. 特殊人群慎食: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人群以及儿童,食用荔枝时需格外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四、出现症状怎么办?

一旦出现“荔枝病”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轻度低血糖者可迅速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等,快速提升血糖;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如出现昏迷、抽搐等,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切勿延误治疗时机。

夏日美食虽诱人,健康食用是关键。荔枝的甜美值得细细品味,但只有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才能让这份甜蜜不成为健康的负担。快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享受安全、美味的夏日时光吧!

来源: 山西白求恩医院 李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