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建成功科普解说的基本要素
田小芳 钟灵 林雅 张斯旂 殷毓中 田时飞 张秀峰 邹琳 李平 熊江 廖辉 杨怡
(重庆动物园,重庆,40005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解说内容的策划、解说方式的创新、观众参与度的提升以及科普效果的评估,探讨重庆动物园在创建成功科普解说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一套结合重庆地方特色与科普教育原则相结合的解说设计框架,初步揭示了创建成功的科普解说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的资源包内容、创新的解说方式、专业的讲解员,成功的科普解说的要素应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地方特色与与文化融合、解说员持续学习的能力、持续评估与优化。实践表明成功的科普解说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动物园及科普教育机构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科普解说,科普效果,基本要素
科普解说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公众教育模式,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讲解员直接面对面向公众传达科普知识,影响其主观意识和行为上的改变,是动物园公众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1]。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重庆动物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青少年和市民亲近自然、接受生物科普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动物科普讲解相对于动物说明牌、宣传栏、视频等多种科普宣传模式,更灵活更富生趣。国际上,诸多动物园都已开展饲养员动物科普讲解活动,为一般性常规、成熟项目;国内,很多动物园都正在开展(如上海动物园、成都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等)动物科普讲解活动,田时飞等[2]将鸟类科普解说资源包内容应用在科普解说中,能有效提升科普解说效果,开创了动物科普解说从无到有的先河。为了达到科普解说效果从有到精的目的,重庆动物园自2017年开始实施保育员科普讲解工作,共有20个场馆实现了法定节假日每日两场常态化讲解,年讲解1000余场次。本文探讨重庆动物园创建成功科普解说的要素和策略,为动物园及其他科普教育机构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实践路径。
1. 科普解说设计与实施
1.1 解说内容的策划
重庆动物园的解说内容源自于科普资源包,科普资源包中包含文字性内容、展示性内容、宣传性内容。文字性内容结合动物行为训练、动物故事趣谈、互动体验等有针对性的设计物种科普资源包,特别注重融入地方特色,如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保护、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等,以增强解说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展示性内容,是以动物本身、场馆为基础进行的展示,如动物场馆丰容和行为训练的展示,可以是一边训练一边讲解,如环尾狐猴可以饲养员进场馆内和动物一边互动一边讲解,也可以是两人配合的讲解,如企鹅称重训练,讲解员可在场外进行科普引导讲解。结合行为训练的科普解说有麦哲伦企鹅、小熊猫、环尾狐猴等。结合丰容开展的科普解说有北白颊长臂猿、云豹、非洲狮、棕熊、金丝猴、梅花鹿、小熊猫、黑叶猴等10余个物种。
宣传性内容,即将收集到的鸟蛋、羽毛、熊猫粪便、宣传折页、特色书签、熊猫笔、精美折纸等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游客。
1.2 解说方式的创新
创新的解说方式能够显著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深度。一是改变单一的解说方式,从以往讲解员说、游客听这样单一的讲解方式,尝试把话语权交给游客,以提问的方式要求游
客进行回答,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形式:我问客答、自问自答、客问我答和客问客答[3]。
二是,改变单一的展示风格。借助平板电脑、LED等多媒体展示该物种的精美照片、PPT或繁殖视频,也可以手持印刷的动物照片KT板,动物食物模型,或者动物声音等作为辅助讲解工具,还可以将项目动物带到身边,如蜥蜴、陆龟、蛇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
三是,需要发挥讲解员应变能力,巧用时下流行语。对于讲解员来说,其面对的参观者通常具备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观念。在讲解过程中,参观者会大量吸收讲解员所传输的科普信息,并对此类信息进行反馈。如果参观者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可能还会向讲解员提出各种问题。此时,讲解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巧妙地应对参观者的提问[4]。对语言的运用,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来进行,或幽默,或诙谐,或动情......特别对于当下流行的时髦语言、网络语言,可以进行充分运用,把现场的气氛调动起来,让游客产生共鸣,在讲解时,要注意站姿挺拔,给人留下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讲解时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面对游客,跟游客有眼神交流,使表达更为丰富、生动,进一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1.3 观众参与度的提升
观众参与度是衡量科普解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重庆动物园通过设计互动游戏、动物观察活动、科普工作坊等,鼓励游客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互动游戏可以有效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将动物的形(外形、体貌)、音(声音)、味(体味、大粪和小便味等)作为游客参与体验的标的,让游客深度感知。例如,在讲解大熊猫时,讲解员可以将熊猫粪便让游客嗅闻,在讲解长臂猿时,播放不同动物吼叫声,让游客根据不同声音辨认不同动物,在讲解项目动物蛇或龟时,鼓励游客感知蛇温度以及触摸龟壳,可以设计“龟兔赛跑”、“你比我猜”的游戏增加游客体验感。还可举办“重庆鸟鸣大赛”,让游客模仿或辨识重庆地区特有的鸟类叫声,增加参与感和趣味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为参观者创造出更为逼真的文化场景,如VR技术,参观者戴上VR头显,仿佛可以穿越时光,置身于特定野外动物场景,通过360°全景展示,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当时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沉浸式体验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和特定的动物,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场景。这些体验可以有效提升观众参与度。
1.4 科普效果的评估
定期评估科普解说的效果是持续改进的关键。重庆动物园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随机走访、观众反馈等方式,收集观众对解说内容和方式的评价,以及科普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解说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
2 成功科普解说的基本要素
2.1 科学性与准确性
成功的科普解说首先需要精心策划解说内容,确保其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确保解说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公众。文字内容以《讲解员基本知识手册》为主,手册知识来源于《哺乳动物》《中国鸟类志》《动物百科》等著作为编写的主要参考资料,中国知网下载的论文为辅助资料,构成物种基础性知识的主体,涵盖了动物的生态习性、保护现状、动物个体独特性等多方面信息,结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网站http://www.iucnredlist.org/和http://www.arkive.org/等专业网站,补充部分内容,对动物生存现状、照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准确的收集和整理。
2.2 趣味性与互动性
采用趣味性强、互动性高的解说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动物故事趣谈收集主要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物种或相近物种的有趣故事,如“企鹅生活在重庆,他们不怕热吗?”、“长臂猿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次毛色的变化呢?”等;在http://www.arkive.org/网站查阅的有趣视频文件也进行收集;与动物保育员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进行充分交流,探寻挖掘动物的日常趣闻。
2.3 地方特色与文化融合
将重庆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入动物科普讲解中,不仅能增加讲解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让游客在欣赏动物的同时,感受到重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地域生态模拟展区:根据重庆的自然生态特点,山地如小熊猫展区、梅花鹿展区,在讲解时,可以介绍这些生态环境与重庆本地自然风光的相似之处,防空洞如大熊猫馆、棕熊馆,讲解时,可以介绍防空洞的历史文化,防空洞在动物场馆中的应用。湿地如丹顶鹤、大红鹳展区等,与重庆周边的山区环境相类比,增强游客的代入感。
地方故事融入:引用与特色动物相关的重庆民间故事、传说或历史典故。比如,讲述古代巴渝地区与某种动物之间的传说故事,或者介绍历史上重庆地区对某种珍稀动物的保护举措,让科普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也传递了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方言与俚语点缀:在讲解中适当加入重庆方言的词汇或俚语,如“安逸”、“巴适”等,让游客感受到亲切和接地气。但要注意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文明性,避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2.4 解说员持续学习的能力
动物讲解员可以由动物保育员、志愿者、退休人员或动物爱好者组成,解说内容需经过审核才能正式讲解。讲解员可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自主学习、实践交流、参观考察等方式,持续学习动物学、生态学、社会学、沟通技巧与心理学等知识,以拓宽知识边界,紧跟领域前沿,确保讲解内容的准确性与吸引力。但归根究底,讲解员真正热爱科普才是讲好科普讲解的关键,组织参加科普讲解比赛有助于提升科普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不仅提升了个人职业发展,更促进了动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增强了公众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
2.5 持续评估与优化
动物科普讲解效果的持续评估与优化是确保科普活动有效性和吸引力的关键。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知识测验和专家评审等多种评估举措,可以全面了解动物科普讲解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内容优化、形式创新、师资培训、环境改善、合作与交流以及建立反馈机制等优化举措,可以不断提升科普讲解的质量和效果,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生动、有趣的科普体验。
3讨论与结论
成功的科普解说不仅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还能增强动物园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但重要的是创建优良的科普解说基本要素,重庆动物园就此方面的实践,为其他科普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1创建科学与准确的科普解说内容
科学与准确的科普解说内容是科普解说基石,重庆动物园通过精心策划与创建,确保了解说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谨性,这不仅依赖于专业书籍和权威网站的信息收集,还需要讲解员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和不断学习的态度。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动物保护现状、生态习性等信息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解说内容的动态更新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也是解说内容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2创建中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的结合,使得科普解说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收集、创建和编撰动物故事趣谈、互动游戏等方式,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科普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设计需要保持适度,既要避免过度娱乐化而失去科普的严肃性,又要确保活动本身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3创建中将地方特色与文化融合,为科普解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重庆动物园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将地方特色融入解说内容中,使得观众在了解动物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重庆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这种文化融合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3.4 创建多样性与创新性的解说方式
改变单一的解说方式是提升观众参与度的关键。通过提问、互动、多感官体验等方式,讲解员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参与到解说过程中来,从而加深他们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而,这些创新方式也需要讲解员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便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解说活动的顺利进行。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科普解说提供了新的可能。平板电脑、LED显示屏等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使得解说内容更加直观、生动。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也需要考虑成本、维护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5 创建良好的观众参与度和客观科学的效果评估
观众参与度的提升是衡量科普解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通过设计互动游戏、观察活动、工作坊等多样化的参与方式,重庆动物园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然而,如何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持续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科普效果的评估是持续改进和优化科普解说的关键步骤。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随机走访等多种方式收集观众反馈,可以全面了解科普解说的效果和问题所在。然而,评估过程也需要注意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偏见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此外,评估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也是确保科普活动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4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在创建成功的科普解说过程中,重庆动物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制度机制不够完善,执行不够严格;如何保持解说内容的时效性和更新速度;如何平衡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高讲解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如何扩大科普解说的受众范围等。针对这些挑战,重庆动物园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并结合效果评估进行考核;加强与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科普教育模式和方法,因此建议未来科普解说的开发中,更加注重解说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解说方式的创新性和互动性,以及持续评估和优化机制的建立,以实现科普教育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民,蔚东英,陈晨.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J].环境教育,2005(5):4-7.
[2] 田时飞,袁梨,匡高翔,等.重庆动物园科普解说资源包设计与应用[J].野生动物学报,2019,40(1):168-172.
[3]赵湘军.2002.导游语言技巧与实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22-133.
[4]尹丹丹.论博物馆讲解艺术中的人性化讲解[J].知识文库,2018(09):23.
来源: 重庆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