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上午9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划破苍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的成功应用。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二号F火箭肩负着将航天员安全送入太空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火箭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此,我国航天团队在研制过程中大胆采用了50多项新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箭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

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火箭的“自我诊断器”

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就像是火箭的“大脑”,能够在发射前和飞行过程中实时监测火箭的各项参数,一旦发现异常,就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将信息传递给逃逸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识别各种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反应,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赢得宝贵时间。

在研制过程中,我国航天团队设想了300多种可能的故障模式,通过反复分析、筛选和验证,最终确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故障判据。这些判据不仅涵盖了火箭发射前的待发段,还包括起飞后的上升段,确保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应对。

逃逸系统:航天员的“生命保护神”

如果说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是火箭的“大脑”,那么逃逸系统就是航天员的“生命保护神”。它能在火箭发生故障时迅速启动,将航天员从危险中解救出来。

逃逸系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爆炸发生前或爆炸后极短的时间内,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我们通过大量计算和模拟,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爆炸的威力和毁伤半径,最终设计出一套可靠的逃逸方案。无论是自动触发还是地面指令触发,逃逸系统都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整个过程,把航天员带到安全地点。

如今,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长征”二号F火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可靠的载人运载工具之一。它的故障检测与逃逸系统也不断完善,为后续的载人飞行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