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突然被一段旋律“绑架”,工作时、洗澡时甚至入睡前,脑子里都在自动循环播放;但当你试图向朋友推荐这首歌时,却死活想不起歌手的名字。

图片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隐藏着人类大脑运作的深层密码。今天,我们将带你揭开洗脑神曲如何“攻陷”我们记忆的奥秘。

这种旋律自动在脑子里循环播放的现象,科学家们称为无意识音乐想象,俗称为“脑虫”或者“耳虫”。据统计,大概有90%的人每周都会出现一次耳虫,有33%的人每天会出现一次。

大脑的记忆工厂:

为什么名字总比旋律“溜”得快?

在神经科学的视角下,人脑处理歌手名字和旋律动用了完全不同的“记忆流水线”。

歌手姓名属于语义记忆,需要海马体与额叶皮层协作存储。这类记忆就像电脑里的文本文件,需要刻意“命名保存”才能长期留存。

音乐旋律则归入程序性记忆,由小脑和基底神经节负责。它更像是身体自动记录的肌肉动作,比如骑自行车时不用思考如何保持平衡。

有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听到熟悉旋律时,小脑活跃度比记忆人名时要高,这种身体化的记忆模式更难被遗忘。

图片

当我们被动收听音乐时,对歌手名字往往只进行浅层编码(如看到字幕一闪而过),而对旋律却会无意识启动深度加工——脚趾跟着打节拍、手指模拟弹奏动作,这些身体参与能让记忆留存率提升。

解码洗脑神曲

那些挥之不去的旋律,实则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Kelly Jakubowski的团队在2017年专门对一些洗脑神曲进行研究。他们通过问卷和互联网搜索,选择了9首歌曲研究旋律上的一些共同点。

研究发现,这些神曲的节奏都很快且十分鲜明,音程(即音调的起伏)独特,比较简单且经常重复,在整个歌曲旋律的转折点附近,有自己独特的间隔、暂停。

人脑对节奏存在共振偏好,当音乐节拍接近心跳速率的1.5-2倍时,最容易引发运动皮层兴奋。

曾有韩国研究机构对神曲《江南style》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它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能让人瞬间产生兴奋感。

心理学家发现,像《蜜雪冰城主题曲》这样的歌曲之所以容易成为“洗脑神曲”,有几个关键因素。

其中之一是简单重复的旋律结构:歌词仅有一句“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且以3.6秒为周期重复多次,形成无休止的节奏闭环。

信息洪流时代

短视频的影响

人类对旋律的执着或许早已刻在基因里。考古学家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发现的4.2万年前骨笛证明,音乐能力比文字的出现还要早。

原始部落通过统一节奏的战歌增强凝聚力,能记住复杂旋律的族群在狩猎协作中更具生存优势。

这种进化遗产延续至今:哈佛大学婴儿认知中心发现,新生儿对音高变化的敏感度比对语言高,因此《两只老虎》的旋律比“贝多芬”这个名字更容易被三岁孩子记住。

现代传播技术也在重塑我们的记忆方式。

从黑胶唱片时代的完整专辑,到短视频时代的15秒高潮,音乐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有数据显示,2010年用户平均听歌时长3分30秒,到2022年已缩至1分15秒。

图片

算法将神曲片段植入美妆教程、宠物视频,实现日均20次的被动重复输入。更巧妙的是,《野狼disco》的“画龙”手势、《爱如火》的变速卡点等视觉符号与旋律绑定,激活了多通道记忆系统。

从史前洞穴到短视频时代,人类对旋律的执着早已刻进DNA。

那些忘不掉的神曲,是进化留给我们的认知彩蛋,而记不住的歌手名字,不过是信息过载时代的温柔提醒——也许大脑在告诉我们:享受音乐本身,比记住标签更重要。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4x6fAis8slThxVFqBp9Btw

https://mp.weixin.qq.com/s/5P8O_hx5lfWpC8M1gjrnnQ

https://mp.weixin.qq.com/s/-0Jfdx70-5OeT8AsXndqRw

https://mp.weixin.qq.com/s/w2b27zna9K1b3uIdDcMHcw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唐义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专家顾问

图片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