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设立的节日,旨在提升公众对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纷纷以特别策划的展览、讲座和开放活动迎接公众。而“博物馆”这三个字背后,承载的远不只是展柜里的文物,更是一段人类文明保存、传承与更新的历史。

博物馆从何而来?

“博物馆”一词源自希腊语 Mouseion,意为“缪斯之殿”,即纪念文艺、科学之神的神殿。在古希腊,Mouseion 是学者和哲人聚会、研究和保留知识的场所。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古代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博物馆与图书馆,它们曾是古代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知识中心。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于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当时的王室和贵族开始将私人珍藏对外开放,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法国巴黎的卢浮宫——1793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由国家管理的公共艺术博物馆。它标志着“收藏”从权力象征转变为全民共享。

博物馆的演变之路

19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民族意识的兴起和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科技馆,从航海博物馆到民俗博物馆,博物馆不再只是“展示财富”的橱窗,而是成为保存文化、教育公众、启发思考的重要场所。19世纪的国家博物馆,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开始承载国家认同与学术研究功能。

20世纪中叶以后,博物馆逐渐从“物”的集中展示转向“人”的体验参与。藏品的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职能被系统化,并越来越强调服务社会与社区发展的责任。

走进当代:博物馆正在发生什么?

今天,全球的博物馆数量已超过5.5万家,其中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超过7000家,居世界前列。无论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大英博物馆(伦敦)、故宫博物院(北京),还是地处乡村的小型专题馆,博物馆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

尤其是在数字时代的推动下,博物馆的形态与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虚拟博物馆与线上展览可以借助3D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游览埃及金字塔、古罗马遗迹或三星堆文明。很多博物馆推出参与式教育体验,引入互动装置、任务打卡、沉浸式剧场,特别吸引青少年和家庭观众。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等社会话题,成为公众讨论的平台。

博物馆,不只是“看文物”的地方

许多人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或许是因为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又或是家长牵着小手在展厅间穿梭。有人说,博物馆就像一个放大版的“时间胶囊”——你可以看到恐龙骨骼、古代航海图、清代衣冠、近代显微镜……但它又不仅仅是回顾过去,它也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给予我们一个“慢下来”的空间,在被图像和信息轰炸的时代中,提醒我们去倾听、去思考、去共鸣。

越来越火的“博物馆热”不只是一个标签,也是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逛展、打卡、听讲座、做文创、刷短视频——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正在变得年轻、好玩、有深度。

写在最后

博物馆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艺术爱好者、科学迷、历史控,还是好奇心驱动的路人,每个人都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中的博物馆未来”。在这个国际博物馆日,不妨走进你所在城市的一家博物馆,看看展柜里的文物,听听展板上的故事,或许,你会重新理解“博物馆”的意义——那不只是一个存放过去的地方,也是感受未来的“灯塔”。

作者简介:周甜,科普创作者,专注博物馆与科普教育,愿用文字点亮好奇,用故事传播科学。

来源: 中国航海博物馆 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