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记忆、思维、语言和判断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最为人熟知,也就是咱老百姓常说的”老年痴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了解认知障碍的类型、成因、症状及防控方法,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健康管理,也对社会的医疗保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指因大脑功能受损而导致记忆、思维、语言、判断等能力下降的一类疾病。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类:

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患者出现主观或客观的记忆或认知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未受到明显影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可能发展为痴呆,也可能保持稳定甚至好转[1]。

2、痴呆(重度认知障碍)

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的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和工作能力。其症状包括记忆减退、学习困难、定向障碍、语言能力下降等,还可能伴随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2]。

二、认知障碍的常见类型

1、阿尔茨海默病

这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类型,约占病例的60%-70%。早期表现为近期记忆减退,随后逐渐影响语言、思维和定向能力。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严重的认知功能丧失。例如,患者可能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忘记刚吃过饭,甚至不认识亲人。

2、血管性认知障碍

由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引起,认知功能下降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特点是执行功能障碍突出,患者可能在处理复杂任务或规划事情时感到困难,同时可能伴有肢体运动障碍。

3、路易体痴呆

患者认知状态波动明显,可能一天内或数天内出现显著变化。此外,还伴有帕金森样症状(如震颤、僵直)和生动的视觉幻觉(如看到不存在的人或动物)。

4、额颞叶痴呆

主要影响额叶和颞叶功能,早期表现为人格、行为和语言改变。患者可能变得冷漠、冲动或缺乏社交礼仪,语言障碍则表现为说话费力或对词语理解困难。

三、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

1、年龄

年龄是认知障碍最重要的风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显著上升,85岁以上人群风险更高。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递质失衡,脑血流量降低,这些变化都会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

2、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型与APP、PSEN1、PSEN2基因突变有关,晚发型则与APOE ε4等位基因相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个体发病风险较高,但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大脑供血不足,增加认知障碍风险。研究表明,久坐不动的人群患病风险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不健康饮食: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可能引发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而增加认知障碍风险。相反,地中海饮食(富含蔬果、全谷物、鱼类和橄榄油)有助于降低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大脑供血;过量饮酒则直接损害神经细胞,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递。

4、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大脑血液灌注,导致脑组织损伤,从而增加认知障碍风险。例如,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损害脑血管壁,影响脑血流量。

5、心理因素

长期孤独:缺乏社交互动会导致大脑神经活动减少,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抑郁与焦虑:长期抑郁和焦虑可能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影响认知功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和思维迟缓。

四、如何预防认知障碍?

预防认知障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建议:

1、健康饮食

每天摄入7-12种以上食物,包括水果、蔬菜、鱼类、全谷物、坚果等,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饮食。

2、适当运动

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如游泳)。

3、多社交

每周至少参加两次社交活动,保持与他人的互动,刺激大脑神经活动。

4、多动脑

每周进行至少两次脑力活动,如阅读、打麻将、拼图或玩积木,有助于保持大脑活跃。

认知障碍并非不可预防。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社交活动和科学的脑力锻炼,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维护认知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原创:沈燕,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

审校:沈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全科副主任医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健康科普分会全科专委会委员
项目:上海市松江区2024年度科普项目(编号 2024SKPZ048)

来源: 上海松江石湖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