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要素。5月12日,恰逢第17个“国家防灾减灾日”,2025第二届中部地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大会在郑州举办,汇聚了全国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安全生产风险与自然灾害交织叠加,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冯长根表示,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公众应急素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次会议以“智慧赋能 新质发展”为主题。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卜昌森认为,这实际上就是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业态、新工艺来确保安全,推动传统产业往安全、高效、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大家都知道煤矿是高危行业,21世纪初全国原煤年产量只有10多亿吨,但是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0。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原煤年产量增加到47.8亿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却降到了0.059。”卜昌森解释,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借助了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化把人员数量减下来,通过信息化把安全装备水平提上去,从而保证了生产安全。
随着节假日文化消费的加强,旅游景点人员拥挤的现象时有发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在一些踩踏事故的现场,遇难的年轻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内脏不受到伤害,身边的人也不会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令人感到惋惜。”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原组长闪淳昌认为,当前全社会迫切需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谈及未来如何加强防灾减灾事业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救灾能力,冯长根院士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要以科技为引领,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他表示,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为灾害监测预警、救援处置、风险评估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二,要深化多学科交叉协作,加强防灾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破部门与区域壁垒,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防灾减灾技术生态,推动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技术升级,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第三,我们需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应急科普教育,提升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冯长根强调。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