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临时

总被 “预警”“预报” 绕晕

分不清 “震级”“烈度”?

别慌!

快跟着我一探究竟~

01

地震预警≠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系统能在破坏性地震波抵达前的短暂时间内向用户提供紧急预警信息,在这宝贵的几秒至几十秒中,人们可及时作出反应,逃离危险区域或找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险。

地震后为什么可以发出紧急预警信息?

地震是由地下断层破裂引起的,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就像石头投进水面会有水波一样。地震预警就是利用不同波传播的时间差实现的

具体来说,地震波分两种,纵波与横波。纵波传播速度更快,振幅小,而横波传播速度慢,振幅大,破坏性更高。在地震发生时,纵波信号会比横波早一步被附近的地震台站捕获,在台站收到纵波信号之时,会对震中位置、震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判断,再通过更快的电波传递给各个预警终端,以此来争取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的紧急避险时间。

由上可知,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严重灾害未形成前的警报。而地震预报是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的预测。

地震预警

与地震预报相比,地震预警技术相对成熟,已在国内多个地区尝试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地震预报

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是在攻克的阶段,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02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该怎么做?

预警时间一般仅为数秒至数十秒。收到预警信息时不能慌、不要乱跑,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准确判断自身的位置和避险的条件。

如果在室内,并能够迅速逃离到室外空旷处的话,就尽快撤离;如果无法离开室内,就地避险更为重要,具体方法是护住头部,屈身前行,先躲避到开间小、有承重墙和水源的房间,等震感过去之后再快速撤离。

如果已经在户外,要注意远离高楼大厦、立交桥以及河沟、山谷这样的位置,避免因高空坠物或建筑倒塌及其他一系列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而受伤。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平时要加强防震减灾技能的提升,提高在紧急状态下避险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尽可能保护好自己。

03

震级 VS 烈度,它们有什么区别?

震级和烈度经常被混淆,其实它们完全不同。

地震的震级用于衡量地震本身的大小,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震对地表地貌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却不是,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近,破坏越严重,烈度越高。

震级

震级越大,震感越明显,震动范围也越大。具体来说,地震大于3级人们就会有所感知;大于4.5级,就存在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烈度

根据破坏程度的不同,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最低为1度,最高为12度。一般情况下,5度以下的地震不会造成破坏,6度以上会造成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

案例

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最大烈度11度,面积约2千多平方公里,6度区以上面积44万平方公里。

04

不幸被地震埋压,如何科学自救?

✔️一定不要大声叫喊,保持冷静,观察四周的情况,看看自己的身体能否自行活动。

✔️如果可以,尽力朝有光或有水源的方向移动,并撕下衣物布料为自己包扎好伤口,避免感染;如果已经活动受限,要先尽力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保持呼吸顺畅,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拉拽到身边坚固的物体,避免支撑体倒塌之后,再次伤到自己。

✔️如果身边有细碎的砖石、铁管,可以拿来敲击身边可传声的物体,比如墙壁或管道,尽可能向外传递求生信号,确定外面有人时再出声呼救。

来源: 文字图片来源参考:科普中国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