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测绘是发展海洋事业和保证海上航行的重要工作,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新中国成立76年来,海洋测绘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测绘成果覆盖了我国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14000千米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

新中国的海洋测绘事业开展最早的是海军的测绘力量。


原海军航保测绘部队工作楼旧址1956年海司海道测量部由上海迁至天津市解放北路230号,制图处一并迁往。1959年11月,海司海道测量部改称海司航海保证部。考虑到塘沽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海军海洋测绘工作发展需要,经海军首长同意批准,1960年,以海司航海保证部制图处测绘科为基础,组建制图大队,由天津市区迁往该旧址。

国家海洋局成立后,主要负责我国海洋调查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在海洋调查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家海洋局建局初期的办公大楼(东长安街31号)

交通部很早就开展了港口和航道工程测量工作,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测量装备。

1950 年9 月,初步形成交通部历史上第—个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对全国交通发展进行统筹管理。

原地质矿产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水利部的有关单位以及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局,根据海洋工程开发需要,也完成了部分海洋或沿海地区的测量工作。

一 、开创与起步

新中国的海洋测绘事业是从1949年初开始起步的。

▲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华东区海军(后改称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的王姓地主木楼上诞生了。


1949年4月24日,华东军区关于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的请示。

▲关于张爱萍等任命的命令

▲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前排左三)、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林遵(右一)等合影。1949年4月,我军强渡长江天险,在苏北白马庙成立了华东区海军。

随后在5月26日,我海军接管了原国民党海军海道测量局,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设测量、制图、潮汐、海事等科室。

担负着全国海洋测量和航海图书生产的使命任务,为我军向全国解放、海上作战训练和国防、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测绘保障。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海洋测绘事业的开始。

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成立后,人员资料奇缺,设备极少。当时只有海洋测绘技术人员 30人,印刷工人10人,绘图用具、海图和书籍非常之少。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海道测量局又组建了海道测量队和铅印厂,华东海军和上海市军管会及时为海道测量局调拨人员、船艇和仪器、器材,海测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开展航道测量、赶制航海图书。

到1949年底,已经发展到有 100余吨测量船艇4艘,测绘人员 129人。
海测部队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利用小舢舨、水铊、六分仪、经纬仪、平板仪等简易的测量工具,在作战海区开展航道检测,赶制航海图书,为人民解放军解放沿海岛屿和舰船作战提供保障。于1949年6月14日发布了第一期航海通告,赶制出了长江口、广州及福建沿海部分海区水深图;紧接着在舟山、福建沿海海区,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踏波破浪开辟新航道和锚地,为我作战舰艇的航行安全、驻泊等提供了准确的海区地理资料。

1950年,长江口航道扫雷——海军周村舰扫出首枚水雷。此后经过几年的发展,海军的测绘力量得到了很大增强。1951年2月,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更名为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局。

二、抗美援朝和解放一江山岛

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海测部队为入朝作战部队排除朝鲜西海岸清川江附近水域的水雷、岸炮阵地、鸭绿江大桥至水定岛航运水域提供了测绘保障。

▲图为1952年9月,解放军测绘学校女学员在朝鲜清川江铁路大桥进行水准测量。

在解放一江山岛、上、下大陈岛海战等作战中为我军准确提供了潮汐、潮流、水深、底质和航行障碍物资料,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浙东前指指挥员研究制订三军协同作战计划

1955年1月,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抢占攻击阵位。

**三、**空前发展

1953年7月,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局扩建为海道测量部,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海军各级海道测量机关,接收了交通部设在全国各海区的海务机构,并于 1953年至 1957年相继组建了海测部海道测量船大队、青岛基地海道测量船大队、旅顺基地海道测量船大队、海司海道测量大队和海道测量训练大队等5个团级海测勤务与训练部队,成立了5个海道测量区和 7个海道测量段。海洋基础测绘队伍迅速壮大。

1956年8月底,海道测量部机关迁至天津,1959年11月,海道测量部改称航海保证部。
1959年11月至1960年9月,在各舰队相继成立了舰队海道测量大队、在航保部成立了测图队;在舟山、福建和榆林三个基地,也先后建立了机动测量队。这些新建单位和原有的测绘单位,构成了海军海洋基础测绘系统机关、部队和院校的基本规模。
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海道测量科,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在高等院校设置海道测量专业的开端。

在教育方面,总参测绘学院在1959年4月成立了海道测量系,为海军培训海道测量和海图制图方面的专业人才。1962年12月设立测绘学院江山海测系,1966年1月归海军建制领导,“文革 ”期间解散。1970年在大连海军学校成立了一个海测教学小组,1973年6月成立海道测量教研室,1978年3月正式组建海测系,开始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
自1956年8月底海道测量部机关迁至天津之后,1957年即决定开展海区基本测量,使得海洋测绘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得以健全,院校教育得以规范,测量部队得以组建,有步骤有计划的海洋测绘正式开展。各舰队成立了航海保证处和海道测量队,分别负责各舰队辖区的海域基本测量。相继完成了我国沿海岛屿的调查测量,摸清了我国沿岸岛屿的数量和面积,纠正了过去错误的岛屿资料。对领海基线进行了首次精测;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了基础数据。
1958年,海测部队开始了我国海域的基础测绘工作,通过对大陆岸线和沿海岛屿的调查测量,获得了的我国大陆岸线长度、岛屿数量及岛屿岸线长度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海军上报的数据,颁布了我国大陆岸线长度、岛屿数量及其岸线长度的对内对外使用规定。
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开展海洋调查的同时也开展了很多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水深测量、重力测量、磁力测量、潮汐观测和海图制图等。
国家海洋局第一、二、三所成立时,有关研究室内设有测绘组,负责海洋测绘科学研究工作。
国家海洋局各分局成立之初则直接从事海洋调查和测量工作。
1965年成立的海洋情报资料中心则设有制图室,负责编辑出版海洋图集、绘制海洋调查和测量成果图。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原办公楼海洋局先后开展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查,以及大陆架和海岸带的综合调查测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利电力系统的测量队伍颇具规模,尤以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为代表,均有相当规模的测量队伍,完成了大量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水深测量工作。
交通系统的水运测量力量也发展很快,尤其是承担港口航道测量任务的三个海事局的海测大队,先后完成了所属海区的控制测量、港口工程勘察测量、沿海港口航道疏浚和整治工程测量、沿海港口航道测量、内河航道港口测量和扫海测量等。
随着测量资料的积累日益增多,60年代初着手准备第二代海图的编图方案、分幅方案和编号方案,颁发了《海图图式 》。第二代航海图的比例尺系列为1:100万、:1:50万、1:20万、1:10万四种,另编大比例尺港湾图。民用海图比例尺则为1:150万、1:75万、1:30万、1:15万四种。采用 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以理论最低潮面为海图的深度基准面。****四、****海洋测量技术

50年代初期,我国海洋测量技术标准采用的是苏联使用的规范细则‚当时‚沿海地区的国家大地控制网还未完成,为应付急需,曾自行丈量基线、观测天文点‚以独立坐标系测图。
地形岸线测量基本上只测岸线附近和修测已有的地形图。水深测量正规化作业较晚,1958年开展海区基本测量后才按照规范细则进入正规化测图。
1954年前,测量设备极其简陋,丈量基线起初使用的是300英尺的因瓦尺,当时只作膨胀系数和倾斜改正,精度较差。1954年后,开始使用24m因瓦基线尺,精度得以提高。测角仪器主要为蔡司010型、威特T2型经纬仪、威特T3型经纬仪。
作业细则采用苏联的二、三、四等三角测量作业细则。在高程测量方面,1954年前基本上只进行验潮站工作水准点和三角点之间的水准联测,采用当地的高程基准。1954年后才按细则要求,用三、四等水准支线与附近的水准点进行联测。在岸线地形测量方面,刚开始时除港区和工程建设区实测完整地形外,一般只测定岸线和附近的显著地物。测量仪器为平板仪,规范为苏联的 《平板仪测量规范 》。
在水深测量方面,则是用常规的光学定位仪器、水铊、测深杆和航海用测深仪等器材测量水深,仅能在港湾和沿岸海域作业,深度基准面采用的是最低低潮面,测深精度不高,海底地貌探测不完善。
尽管早在1914年国际上第一台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就诞生了,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回声测深仪才开始应用于海底地形调查。50年代初期,回声测深仪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高分辨率的精密回声测深仪投入使用。我国应用回声测深仪实施水深测量始于50年代中期,而且当时的回声测深仪仍是电子管回声测深仪。国内有代表性的是195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生产的长江-56型回声测深仪等。
测量工作的开展给海图编绘提供了资料基础。航海、海洋开发、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都对海图的使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建国初期,为了国防和航运急需,在旧版海图基础上加工改绘,出版了部分海图。1951年起编制新中国第一代海图,当时的比例尺系列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四种,港湾及锚地海图的比例尺为 1∶2∙5万、1∶1万或更大。航海图采用墨卡托投影,其他图有采用高斯投影的。1954年起采用新测资料编制江河图集。

编绘新中国第一代海图采用的资料新旧参杂,既有 1950年后新测的资料,也有民国时期测量的资料,还有英、日、美等国出版的海图资料。各种资料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不一致,深度基准面也不相同,资料处理使用难度较高,精度较低。1950—1956年,间虽然测图125幅,测深里程6.2万千米,但总的看来,还只是在主要港湾和航行区域进行的临时性、突击性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严格的精度要求。未能改变海区资料残缺不全和海图上存在着的“疑存”“概位”和空白的情况。

在70年代,出现了电磁波测距仪,作业的方便性和测量精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测距的主要设备,其作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采用测边代替测角布网的方法。
当时的计算工具还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器、简单的电子计算机,工作量大,速度慢。至于袖珍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使用则是80年代之后的事了。
1958年之前的高程基准尚未统一,而是存在多个独立的高程系统。1958年开始,海区基本测量开始采用 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海岛上缺乏水准网,测量高程困难较大,一般采用同步验潮方法,用水面水准联测,个别远离海岸的岛屿高程,仍以当地平均海面为基准。
50年代中期,海岸地形测量采用苏联的规范,陆地部分由岸线向内陆延伸2km,其他套用地形图。由于所测岸线地形与陆部地形图的拼接不理想,编制海图时比较麻烦,1960年改用修测的办法。
50年代后期,曾对苏北和渤海湾某些施测地形比较困难的区域进行过航空摄影测量试测。由于航测相片上缺乏足够的地形地物点,效果不理想。
1958年开始,水深测量仪器装备有了改善,电子管回声测深仪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开始了大规模的正规化水深测量。这期间,制定了新的技术标准,对作业流程、仪器操作和检验、水位改正、障碍物探测、精度评估等作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保证了水深测量成果的精度。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我国海区统一的深度基准面。测区扩展到离岸100多海里的近海区域。海上定位设备为台卡公司的HI-FIX6双曲线定位仪,以及后来的近导4型双曲线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则为美国 1967年解密后逐渐供全球各种用户使用的子午卫星系统Transit。
为了用图的方便,1965年9月的 “海图定型会议”决定进一步对海图表示的内容进行削减。1975年修订颁发了《海图编绘规范 》。
民用海图在征求交通、水产等部门的意见后,制定了相应的海图出版规则,于60年代中期陆续编制出版第二代民用海图,此后根据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对出版规则又进行了几次修订。与此同时,还相继出版了黄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的港湾锚地图集,出版了珠江三角洲、西江等江河图集。
“海洋档案”整编信息来源:

1.翟国君、黄谟涛.我国海洋测绘发展历程[J].海洋测绘,2009,29(04):74-81

2.伍博闻、林友欣.【图鉴】回望百年运输 奋进活力中国.中国交通报,2021-07-09

3.1949年,人民海军在炮火中诞生(下).香山革命纪念馆,2024-04-24

4.这74张图,太震撼了!.新华网,2023-04-23

来源: “海洋档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