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中,血常规是一项基础又重要的检查,其中白细胞的各项指标常常是医生重点关注的对象。白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主力军”,在抵御疾病、维护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体检报告,守护自身健康。
白细胞是什么?
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类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它不像红细胞那样数量庞大,却肩负着免疫防御的重任。白细胞种类多样,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工明确。比如,中性粒细胞是“急先锋”,能够迅速到达感染部位,吞噬并消灭细菌;淋巴细胞则是“智慧军师”,负责识别和记忆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及寄生虫感染的应对相关;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物质,调节免疫炎症;单核细胞可以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衰老细胞和病原体 。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指标意味着什么?
在血常规检查中,与白细胞相关的主要指标有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等。正常成年人白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一般在(4.0 - 10.0)×10⁹/L 。当白细胞计数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即白细胞增多时,可能是身体发出了“求救信号”。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等,身体为了对抗细菌,会促使骨髓生成更多的白细胞。此外,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药物影响(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增多。而白细胞计数低于参考范围下限,即白细胞减少,可能会使身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还有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接受放疗或化疗等情况,都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
除了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同样重要。例如,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见于病毒感染,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见于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则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寄生虫感染或某些皮肤病有关。
发现白细胞异常怎么办?
当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指标异常时,不必过度惊慌。首先,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一般在感染控制后,白细胞计数会逐渐恢复正常;若是其他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异常,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有助于维持白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正常,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指标就像是健康的“晴雨表”,它的变化反映着身体的免疫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多了解白细胞相关知识,我们就能更好地读懂体检报告,在面对白细胞异常时保持理性,积极配合医生,为自身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 科普小S